利津古八景

家乡区县: 利津县

   利津县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古济水与黄河交替孕育的神奇息壤。四渎之首的黄河两度经利津入海。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今濮阳境内)决口,河行千乘(利津古地名)达800余年,形成了以利津为顶点的古代黄河三角洲。公元893年黄河改道北流,大清河接替黄河在利津入海。清咸丰五年河决铜瓦厢,黄河改道东北穿运河,夺大清河道再次由利津入渤海。目前,利津是黄河入海的前哨。“以一壤之地纳千里之洪波,状如仰釜,最称险要”便是对利津30公里狭窄河道的生动描述。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利津旧时美景都被湮没在历史长河里,而最常被利津人念起的景象之一便是“利津古八景”。

   津老城东门谓“观澜门”,取其登高望远,观大河建瓴直下,波涛汹涌澎湃之意。出东门半里余,即是声名远播的东津渡,因地在东关,当地人习惯为“东关渡口”。古时人们依河而居,有河有水的地方则水草丰盛,人丁兴旺,时日已久,便也市井繁华,自成一方热土。东津渡建于何年何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远在金明昌初年,章宗完颜璟就瞩目这方希望之地,破格将东津渡旁的永利镇,升格为县。既然升格,干脆叫“永利县”好了,时人为何独独钟情于“津”字呢?东津渡名气使然。其后数百年,直至明清时期,东津渡仍可谓大清河下游最繁忙的渡口之一。昔日东门外,渡口旁,建有龙王庙、大王庙和戏楼,店铺栉比,商旅汇集,车马竞渡,热闹繁华,利津俨然一都会。顺河“东达青莱,北连山海,烟景迷离。”为鲁北地区漕运、盐运的重要通道。“东津晓渡”被邑宰乡贤一致推举为利津八大景观之首。从明成化年间利津教谕章忠的《东津晓渡》诗中,可以想见当年东津渡繁华迷人景象:津河环带碧流长,舟子清晨渡口忙。缥缈云边人竞渡,汪洋浪里棹轻扬。寻常荡漾沉波月,来往栖迟向晓霜。幸际政平方系缆,行人犹似唤渔郎。

   清末“黄河夺清”后,渡口一度受到影响,但直到民国初期,东津渡仍岸高水深,水量充沛,可停靠数百石的大船。有“朝发洛口港,暮到利津城”之说。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东津渡成为清河军区和冀鲁边军区联系的通道。1947年7月,陈毅、张云逸等率华东军区机关就是在这里渡过黄河,转战西去,故又有“英雄渡”的美誉。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一直是渡口兼码头。但随着黄河的不断淤积,河床抬高,水量逐年减少,河运功能丧失。

   上世纪末,利津黄河公路大桥在东津渡南侧拔地而起,宛如长虹卧波,天堑变通途。今古渡两侧,白杨蔽日,垂柳依依,花团锦簇,绿草如毡。仰望大桥高塔入云,铁索穿空,看远方烟波浩淼,如梦如幻,听大河涛声轰然有韵。伫立岸边,思古追今,情趣盎然。现已成为居民休闲好去处,利津新景观。

   利津四门当中,出东门为水路,而其他三门均为旱路。而西门“朝京门”可以称为利津县的迎宾门,上级重要官员到利津巡视,本地官吏豪绅都要列队到西门外迎接,而本县绅士到州府公干也由西门而出。西门外、大道旁、古树下,每日都要上演喜迎惜别的情景剧。明万历年间利津知县周大年修瓮城,加固城池,其他翁城都为偏门,独西门为正门,可一窥东西大街全貌。城墙之上建有4角楼,12敌楼,西城墙之上巍然屹立5座敌楼,可见其倚重。门外官道三条,迤逦而去,一条通蒲台、一条通武定府、一条通达京津。而西门之上的两座城楼,恰似双子座,比肩而立,势冲云天。加之西墙之上角楼、敌楼、城垛、蔚为大观。登楼远眺,四方景致尽收眼底。落日余晖,夕阳返照,余霞散绮,城楼镀满五彩霞光,巍巍城阁愈显生动,令人盘桓,不舍离去。西阁晴晖,为八景之一,章忠诗云:西阁孤高倚翠巅,等闲登眺趣无边。阳光暗淡将晡景,鸟阵纵横欲暮天。画栋影随残照灿,朱帘色映落霞鲜。恨无指剑挥戈手,几欲回辕兴浩然。

   明楼,即驻鹤楼。昔县衙公署在老城西北隅,大门宽敞宏伟,大门之上建有谯楼,名曰“驻鹤楼”。城内民居时多卑隘,独此楼高耸天际,势吞海岛。月明之夜,楼披皎色,与街道两旁商铺酒肆中若隐若现的灯光,互相辉映,相映成趣,增添了小城的韵味。明朝后期门楼倾圮,清顺治年间重修,后屡有修葺。民国17年(1939年),县长翦青芝在驻鹤楼旧址上建“中山亭”。1944年利津解放后,将中山亭改建为烈士亭,1946年6月落成。1969年7月渤海湾发生地震时,烈士亭倒塌。其后改建为灯光体育场。旧景不复存,但从章忠《明楼月色》诗中,仍能品读昔时之境:百尺危楼宿构成,收来月色十分明。晶光掩映栏杆碧,岚气依稀琐闼清。极目望中海屿小,豁情登处斗牛横。南楼乘兴思庾亮,更属何人独擅名。

   岳宇,即城北关天齐庙,又称东岳庙。天齐庙是一座道教庙。相传泰山神东岳大帝是掌管人间贫富贵贱、生老病死的神仙,又名“天齐神”。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神为天齐王,于是,为泰山神修庙的风气在各地兴起。位于城北关的天齐庙山门高大,殿宇辉煌,方圆广袤,十分壮观。寺院坐北朝南,前为山门,门内有钟、鼓二楼及雄伟壮观的天齐殿。殿内供有神像,除东岳大帝外,还有天齐娘娘、菩萨、四大天王等;东廊房北端有月下坐老像,过去求婚男女均到此叩拜;正殿的东侧有子孙娘娘殿,是求子处。旧时,天齐庙的香火很盛,每年秋季有庙会,人山人海,热门非凡。庙内则香烟缭绕,钟鼓悠扬,磬声回荡,求神拜佛的“信男善女”络绎不绝。昔时庙宇台基高崇,古树参天,一派森严。庙檐之上串有铜铃,微风吹动,即有清越之响声,望去豁然开朗。康熙新志记载,时人多憩此纳凉,后古树被飓风摧断,此景不复存焉。明朝举人赵鉴作有《利津八景》诗,其《岳庙秋风》诗曰:岱庙层层貌象幽,铃声动处豁尘眸。松椿夹道苍还翠,禽鸟依人去复留。云锁空庭岚气湿,露凝荒砌玉光浮。就中佳致吟难尽,疑是蓬莱一小洲。

王岭岭(2015-06-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