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业
隋朝手工业的组织规模和技术水平,在不少方面都超过了前代,其中具代表的是丝织业、陶瓷业和造船业。河北、河南、四川和江南都是丝织品的重要产地。相州(今河南安阳)的绫纹布非常精美,“雕刻之工,特云精妙”;四川蜀锦也十分有名。江南地区的宣城、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余杭一带的妇女勤于纺织,以鸡鸣布最出名。陶瓷业方面,在瓷土选炼和施釉技术都有提升。其中在河南安阳、陕西西安的墓葬中出土的白瓷天鹅壶,质地坚硬,造型美观,是中国最早发现的白瓷器之一。隋朝青瓷器是以高火候烧成,硬度远远超过晋朝青瓷。生产地区在河北、河南、陕西、安徽及江南各地。隋朝造船业很发达。隋朝准备伐南朝陈时,杨素督造五牙大战船,船上有五层楼,高百余尺,前后安置了六个长五十尺的拍竿,用以撞击敌船。隋炀帝巡游江都时建造几千只船,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资,也显现出隋代高超的造船技术。这些船有皇帝坐的龙舟、皇后坐的翔螭、宫妃坐的浮景,还有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等种类。其中供隋炀帝乘坐的龙舟规模最大且精美。
为朝廷服务的手工业,组织庞大,人数众多,在手工业中占主导地位。隋廷把全国各地大批优秀工匠迁居长安、洛阳,并经常征发各地工匠轮番到京城服役。主管官营手工业的最高机构是尚书省的工部;具体管理官府所需各项产品的机关是太府寺(隋炀帝时分置少府监);负责长安、洛阳皇宫及官廨土木工程的是将作寺(后改为将作监)。太府寺(或称少府监)下设有左尚、右尚、内尚、司织、司染、掌治、铠甲、弓弩等署[82]。在一些地方州县和矿产地区,也设有管理官府手工业作坊的机构。在这些官营手工业作坊中劳动的主要是官奴婢、刑徒和长期服役的工匠及短期轮番服役的地方工匠。这些受朝廷驱使的能工巧匠们,为隋朝皇室、官吏、军队生产各种生活用品和军需器械,建造像大兴城(即唐长安)、东都(洛阳)等伟大都城。
商业
大一统使隋朝商业比魏晋南北朝发达许多,当时规模宏大、商业繁华的都市是长安、洛阳二京,在当时的世界是罕见的。长安有东西二市,东市名都会,西市名利人,外国商贾很多。洛阳在隋唐大运河开凿以后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洛阳有三市,东市名丰都,南市名大同,北市名通远。其中通远市临通济渠,周围六里,二十门分路入市,商旅云集,停泊在渠内的舟船,数以万计。江都是江南货物集散地,借由运河之便“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而宣城、毗陵(今江苏常州)、吴郡(今苏州)、会稽(今绍兴)、余杭(今杭州)、东阳(今金华)等等商业城市都是江南繁华之地。成都是巴蜀地区的商业中心,而广州是海外贸易的重心。当时隋朝的贸易路线分为西域丝路和海上贸易。西域丝路主要经河西走廊、西域到波斯(萨珊王朝)、欧洲东部的东罗马帝国。海上贸易,通南洋诸国和日本,对日本的关系尤为密切。
南北朝时期货币不一致,南朝梁和南陈有五铢钱,岭南(粤地)盛行盐米布,北齐有常平五铢、北周有永通万国、五行大布、五铢钱三类,河西诸郡用西域金银钱。隋初,各地仍然多使用各地钱币。581年隋文帝制定新五铢钱,每一千钱重四斤二两,禁止古钱和私钱流通。并且陆续在江都(今江苏扬州)立五炉,在江夏(湖北武汉)立十炉,在成都(今四川成都)立五炉,依照规定铸造五铢钱。隋炀帝末期,政治腐败,私铸盛行。每一千五铢钱只重一斤,甚至翦铁片、裁皮革、糊纸钱混入铜钱中使用。隋末钱贱物贵,币制崩败,一直乱到亡国。自魏晋以至隋唐,谷物和绢帛等实物经常被用为交换的媒介。
造船技术
五牙大战船当时的五牙大战船,船上有五层楼,高百余尺,左右前后设置六个拍竿,高五十尺,可以拍击敌船。
炀帝游江都时所乘的船,种类很多,其中“龙舟”制作最精,高四十五尺,阔五十尺,长二百尺;船身分为四层,上层有正殿、内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两层有一百二十个房间。可见造船技术是很高的。
商业和外贸
由于政治上的大统一,尤其是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影响下,隋代商业贸易也出现繁荣的景象。
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城市。长安有都会、利人两市;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通远市临通济渠,周围六里,二十门分路入市,商旅云集,停泊在渠内的舟船,数以万计。丰都市周围八里,通十二门,其中有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招致商旅,珍奇山积”。像这样规模宏大、商业繁华的都市,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罕见的。
隋朝的对外贸易,分为海陆两路,其中西北陆上贸易尤其发达。通过此路,不仅可以到达亚洲西北部,而且远及欧洲东部。通过海路,隋朝对东亚以及南洋诸国也有着贸易和友好关系,而对日本的关系尤为密切。日本曾多次派使臣来隋通好。隋炀帝在608年也派裴世清回访了日本。在交往中,隋炀帝曾“赐其民锦线冠,饰以金玉,文布为衣”。从此日本人开始服用汉人衣冠。
10 人口
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时,陆续入塞的游牧部落与农业民族由互相冲突演化成文化的整合或涵化,到隋朝时形成汉胡融合文化,隋朝时期的汉族是由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融合而成的新汉族。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相连,实际户口锐减;人民因战争与课税繁重而隐藏户数;世族需要大量人力生产农业,包庇逃避朝廷课役的人民。导致“百室合户,千丁共籍”的现象,使得朝廷统计的户口数,比实际户口数少。到隋朝时期,户口数开始快速成长,主要是因为课税轻,摇役少,加上世族政治与庄园制度的式微,人民愿意脱离世族的荫庇自立门户。为了确切统计户口数以保证赋税来源,高颎令州县官每年检查户口,从此地方无法藏匿人口。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下令州县官检查户口,自堂兄弟以下亲属必须分立户籍,并且每年统计一次,北方因此多出了164万余口。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已经拥有南方,他又一次大检查,得了24万余,新附口64万余。由此可见长江流域经东晋、南朝将近三百年的开发,已经拥有约等于黄河流域三分之一的人力,经济上升。
隋代人口快速增加、垦田面积的扩大和国家粮仓的丰实,也带动农业发展。根据《隋书.地理志》记载各郡分计数之和为全国有9,073,926户,大体上恢复了四个世纪以前东汉时期的户口数,到613年也依然有人口4450万人。在26-27年间,户数增加了428万户,人口增加了1700多万。随着劳动力的大量增加,社会经济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朝廷正常的收入也增多。592年储备的粮食和绢花等物堆积如山,史籍叙述府库都藏满,只好堆积在廊庑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隋朝农业的兴盛。592年隋廷的府库已经藏不下各地征调的绢帛,不得不增辟左藏院储存,隋文帝并令人口稠密的冀州道、豫州道、兖州道和青州道地区,今年田租减三分之一,调全免。隋亡后,根据《旧唐书》记载,618年唐代隋初际有180万户;623年有219万户,639年304万户。唐朝贞观之治只是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时人口的三分之一,唐朝要等到754年天宝时期才恢复并超过隋朝极盛时的人口。
隋朝户口流动表
年代 户数 口数 备注
陈宣帝太建九年(577年) 600,000户 2,400,000人
北周静帝大定年间(581年) 4,622,528户 29,016,484人 杨坚受禅,隋朝成立,即隋文帝。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 7,000,000户 约40,000,000人 隋文帝发动隋灭陈之战,南朝陈亡。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597年) 8,700,000户 44,500,000人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 8,907,546户 46,019,956人 此为隋朝户口最多时期,大体上恢复了四个世纪以前东汉时期的户口数。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年) 8,613,345户(估计) 约44,500,000人 612年隋炀帝征伐高句丽失败,据说30多万隋军仅有2700人返回。610年出现了抗拒府兵制征召去作战的四次民变但被迅速镇压,611年也有王薄的起义,到613年就发生隋末民变。
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 1,800,000户 约9,259,200人(估计) 李渊废隋恭帝,唐朝成立,即唐高祖。而隋朝大业五年到唐朝成立,人口下降率约为80%。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 2,190,000户 约11,199,660人 只是隋朝极盛时的四分之一。
注:本表数据源自《文献通考 卷十·户口考一》与《旧唐书》。
11 建设
隋朝时期,隋文帝与隋炀帝建设许多设施,以提升隋朝政治、军事、经济与贸易的影响力与流动力。当时建设有大兴城、洛阳东都、大粮仓、隋唐大运河、驰道与隋长城。为了方便管治潼关以东地区与维持关中粮食供应,建设洛阳东都以即在洛口仓、回洛仓等地兴建大粮仓。并在全国各地广设官仓与义仓,既备国家军政之需,又可积谷防灾。为了巩固北方国防力量,建立通往并州的驰道,扩建隋长城以保护归附的北方民族。这些建设带动关中地区与南北各地区经济与贸易发展,最后又以隋唐大运河与大兴城最有名。
大运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