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学村的创办——集美中学万人共仰千秋

家乡区县: 厦门市集美区

   1962年初冬,郭沫若莅临集美参观时,作了这样一幅对联:“鳌园博物大观,百闻不如一见;鹭江集美中学,万人共仰千秋。”  

 

    厦门集美中学系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1918年10月18日创办的,历史悠久,业绩辉煌,学子遍五洲,声名播四海,被誉为“中国名校”。系福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省一级达标学校、省文明单位、省素质教育先进校、省德育基地、省校园安全先进校。二十世纪初叶,被毛泽东主席称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针对中国内忧外患,贫穷落后的状况,立下兴学报国之志。他在海外艰苦创业,倾尽毕生资财和心血,创办了厦门大学,创办了以集美中学为主的闻名中外的集美学校,并立下“诚毅”校训。建校以来集美中学培养和造就了许多卓有成就的人才,如两院院士伍献文、蔡启瑞、张乾二、邓从豪、李幼平,著名作家白刃,著名电影导演黄健中,著名作曲家李海晖,著名书画家梁披云,黄永玉,著名实业家李尚大、李陆大等等。学校被称为“革命摇篮”,有着光荣的爱国革命传统,抗日民族女英雄李林校友就是其中杰出代表。学校被称为“侨生摇篮”,培养的5万多名校友,相当一部分分布在海外,成名成家成才,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郭沫若先生有联赞曰:“鳌园博物大观百闻不如一见,鹭江集美中学万人共仰千秋”。 

 

    初创时期,历任校长为:王绩(1918.3~1918.7)侯鸿鉴(1918.9~1919.7)、池尚同(1919.9~1920.6)。两年半三易校长的挫折与困扰,使陈嘉庚先生决心亲自遴选能委以重任的校长,由黄炎培先生介绍,认识了191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安溪人叶渊,经深入交谈,认为叶渊很有才干,“教育上洞识底细,又有负责精神,即敦请叶渊任集美师、中、商、水产学校附属两等小学校校长”。叶渊于民国九年(1920)七月到任。定校名为“福建省私立集美学校”,请北京铸印局代刻铜质校印一枚,公文或毕业证书均钤用之。当时,集美学校是一个整体,师范、中学、小学等各部由校长统一领导。叶校长严于治校,经师生共同努力,学校发展很快,并形成勤奋、严谨、诚毅、进取的良好校风,一时名师荟萃,校誉远播。 

 

    民国七年(1918),中学隶属师范部。民国十年(1921)二月,中学脱离师范部,与水产、商科合并称中学实业部。以苏绍基为部主任。同年八月,水产、商科分出成立实业部,中学独立为中学部,以李敬仲为部主任。翌年十二月李辞职,以陈联璧继之。民国十二年(1923)三月,陈又辞职,聘郭鸿忠(字季芳)为部主任。民国十六年(1927)三月,各部改称校。中学部称初级中学校,女子师范部改为女子初级中学校。叶渊改任校董,在校董会统一领导下,各校实行过渡性的校务执行委员会制。中学有五个委员,不设主席委员,一般以分管教务的曹奇山委员为学校领导的代表。女中设三个委员,以苏师颖为主席委员。是年九月,中学以杨孙赞(字襄吾)为主席委员。民国十七年(1928)二月废委员制。杨孙赞为校长,八月,杨辞职,重聘郭鸿忠为校长。女中以苏师颖为校长,(1928.2~1929.1)曾由邵挺任校长,龚礼贤也曾任短期代理校长)。民国十八年(1929)六月,师范与中学合并,称集美中学校,聘贺鉴千为校长(1931.6~1932.7曾由李荣锦代理校长)。民国二十一年(1932)八月,复聘郭鸿忠为校长。翌年十二月,中学与师范又分开办理,但女子中学停办,并入中学,称中学校。民国二十三年(1934)一月,聘陈村牧为中学校长。民国二十五(1936)九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不准办私立师范学校,集美师范停止招生,旧生归入中学,称师范中学校。 

 

    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集美各校内迁安溪县城。陈村牧先生准备接任校董,工作繁忙,曾由邱丕荣(1937.2~1937.6)、黄泰楠(1937.7~1937.12)各任校长一学期。翌年,师范中学学校与水产、航海、商业、农村各校合并办理,称“私立集美联合中学”,以陈村牧校董兼任校长。民国二十八年(1939)一月,各职校迁往大田县,取消“联合”二字,称“私立集美中学”。不久,陈村牧受陈嘉庚先生重托,专任集美学校校董,改由王瑞璧任校长(1939.8~1940.6)。民国二十九年(1940)七月,王辞职,以戴世龙继之。同年秋,归并的师范班已全部结束,集美中学分设初中部和高中部。民国三十年(1941)秋,高中部改部为校,迁址南安诗山登科头,称集美高级中学,以戴世龙为校长。初中部留在安溪独立为校,称集美初级中学,以杜煌为校长。民国三十四年(1945)秋。集美高级中学迁返安溪县城,仍独立为校。初中增设安溪长康分校,王成章为分校主任(该分校于1946年2月由当地人接办)。民国三十五年(1946)二月又在同安马巷设初中分校,陈延庭兼分校主任(该分校于1947年2月由当地人接办)。 

 

    抗日战争胜利后,高、初中均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一月迁回集美原址,合并称“私立集美中学”,杜煌任校长。民国三十七年(1948)秋,高中、初中分开为校,高中校长为黄宗翔(1949年11月11日集美遭受滥炸时罹难身亡),初中校长吴玉液。解放战争后期(1949年8~10月)高、初中于暑假将留校寄宿的师生分别疏散到同安石浔、莲花。集美解放后,因发生“双十一”惨案,初中迁珩山,高中迁天马山农林学校原址。1950年9月,高、初中迁回集美学村,合并称集美中学。至此,集美中学结束了三十六年几度分合和播迁的曲折历史,成为一所独立的完全中学。解放后任校长的先后有吴玉液、游学诗、潘达夫。1953年,陈嘉庚先生亲往省教育厅商调叶振汉来校当校长,学校才进入稳定和大发展的新阶段。

 

    1950年至1955年,学校部分经费由国家拨给,仍保留私立名称。1956年学校全部经费由国家拨给,改为公立中学。1962年,学校更名为“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定为省重点中学。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停止招生。1968年11月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先后由厦门糖厂工宣队长何凤歧、田春时、陈新智任革委会主任。1969年1月改由厦门市革命委员会教育组领导。1973年3月,厦门市恢复教育局,教育局先后指派王毅林、刘惠生为集美中学负责人(1973.3~1979.8)。1975年9月集美中学在杏林工业区设立分校,以汤懋椿为分校负责人,1978年1月分校独立为“厦门第十中学”。1979年更校名为“厦门市集美中学”,1979.9~1980.2以黄德全为学校负责人,1980年3月至12月,教育局任柯栋梁为集美中学校长。1981年1月~1983年12月,改由杨雀林任校长。1984年,省教育厅下达文件,恢复集美中学为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派陈少廷为校长,1987年陈离休、柯松江继任校长。

 

    集美中学的学制,初创时为旧制四年(即初、高中各两年的连贯制),共招了9个组,至1924年改为高、初中分开的三、三制。由于一时无法招高中,1923年由旧制招入第10、11组先改成新的初中三年制,1924年延续招新制第12、13组。一直延续到1992年秋,共招初中116组。1926年秋,新制初中第10、11组毕业,即招收为新制高中第1组,我校之有三年制高中自此始。到1992年秋,共招高中73组(1952年以前,高、初中每年春秋两季招生,以后改为每年招生一次)。由于“文革”期间一度停止招生。1969年2月恢复初中招生,1971年2月恢复高中招生,但学制缩短为高、初中各两年。至1980年才恢复初中三年制,1982年恢复高中三年制,女中是从1927年女师转变而来,属三年制初中,至1933年与中学合并,总共只招10个组。 

 

    集美中学历史悠久,在国内外均有重大影响。1988年12月《中国著名中学》一书,把集美中学列入其中,1990年由国家教委主持编撰的《教育大词典》,列有全国著名的五百所中学,福建省15所,集美中学列入其中,最近又由《教育大词典》编辑部出版《全国五十所著名中学》一书,福建省只有三所,集美中学又是其中之一。

筱糖(2014-04-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