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快,国家和人们也渐渐意识到了精神的发展跟不上物质,随着中国梦被提起,各种励志文字、演讲无处不刺激着我们,而内心真正的空虚真的能被这些填满吗?我有很多朋友,当听完励志演讲之后会有三分钟的热度,但之后回到现实,这些热度立刻散去,更有一些人听励志演讲根本麻木了,励志只能起到短暂的作用,接踵而至的更是迷茫,我们面对学校、家人、各种文字语言,好似找不到了真正的自己,这又跟一个极为中国化的词语连接了起来,“别人家的”,从小到大,注意到的注意不到的,我们都在被放入一种对比之中,别人家的,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好,别人家的孩子能力强,别人家的孩子都会做什么什么,我们被要求要去做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原本一个喜静的孩子为什么非要被赶到人群中去嬉玩,为什么非要像别人一样变得外向,变得讨人喜欢,也许大人的初衷是好的,但无形之中却忽视了孩子的特性,Everybody has thire own personality. Why can’t we go to choose our own favorite(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为什么我们不能去选择我们自己喜欢的)而问题并不只限于此,我们喜欢什么,什么是真正的自己,说实话,我已经迷失了,但我想十几亿的中国人不只有我这么特异吧,我们这一代人貌似读书很少,不知道从哪里听的从文学中可以找到自己,于是我就想大量阅读,去找到内心那一点点的“自留地”,可是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爆炸式的碎片信息伴随着阅读能力的减弱,毫无疑问那些经典的文学名著正在远离我们,以至于根本读不下去,我不想去抱怨社会,但是问题来了必须去解决,心有所思,不知所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