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话~~

家乡区县: 茂名市电白区

据1982年全县文物普查考证,电白县境内远在7000年前已有人类活动。秦汉时百越族先民在此生息繁衍。隋唐时县东部、东北部、中部一带主要是瑶族人聚居,西南部至西北沿海,沿江地区则主要是俚族和壮族人活动。至于汉人最早于何时徙入已很难考证,不过汉人大批移民入境当从宋代开始。宋徽宗年间(1101-1125年)至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中原时有战乱和福建人多地少,大批汉民从福建的莆田、晋江、闽县、福州、汀州等地和广东的东北部地区徙入。此外,还有神电卫驻军官兵(多为浙江人)的后裔及到此经商贸易的商贾人留居的,有到高、雷、廉、琼等州县任职的仕官退职后在此择居的——他们先后在此繁衍,于是境内的汉人数量越来越占优势,而原来的土著民族只得远徙广西和海南等地,部份则与汉人同化。
移民成份的复杂,使电白方言呈纷繁多样状态。福建莆田人徙入较早,他们占据了比较肥沃的沙琅江中下游和南部沿海的平原地带,包括今之霞洞、羊角、林头、坡心、七迳、小良、沙院、南海、水东、陈村、旦场、龙山和博贺等地。这一带主要由福建莆田人移民来的后代所讲的方言,本地人称为“黎话”。
同时,另有一部分福建渔民,迁至电白沿海打渔为生。后来逐渐在东部沿海地区定居下来,并且有一部分人弃渔从耕。他们的后代分布在现在的麻岗、树仔、电城、爵山、岭门、马踏等地。他们所讲的方言本地人称为“海话”。海话与黎话可以通话,同属于闽方言。
闽南语系方言
电白黎话是闽南语系方言,主要分布在电白县的霞洞、林头、陈村、水东、旦场、龙山,茂港区的羊角、坡心、七迳、南海、沙院和小良等镇,以及茂南区公馆镇、袂花镇大部分地区,各地语音略有差异。据粗略统计,讲黎话的人口近100万。
在志书及各类专著中,“黎话”一词时有不同。民国三十五年(1946)《电白新志稿》将电白方言分为海语系、客语系及越语系三类,黎话归为海语系,不单列;2000年版《电白县志》将县内的方言分为雷话、啀话(即涯话)、白话等11种,其中雷话分为黎话、东话两种;《旧时正话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将电白方言分为闽语、客家话(即涯话)、粤语及正话四大类,其中又将闽语分为黎话、海话两种。
对母语的热爱,是每一个常人的共性。对黎话用字的研究,谭文炘先生当属邑中的佼佼者。早年先生曾发表过黎话用字的专著,先生从《说文解字》、《广韵》等典籍中引经据典,对黎话用字进行注解,并举俗语为例,极为精辟。
由于人员流动日益频繁,邑人与外界的接触与日俱增,在日常的交往中,黎话受到其他语言的冲击的机会越来越多,部分黎话的读音已被外来语同化或者即将被同化。可以预料,黎话的部分读音将失去其原本的音韵。

侧森(2015-06-1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