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介绍
高密地处山东半岛东部胶东地区,胶莱平原腹地,东与青岛市接壤,是春秋名相晏婴、东汉大经学家郑玄、清代大学士刘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故乡。版图面积1526平方公里,辖960个行政村(居),87.6万人,是国务院批准的山东半岛沿海开放重点县市之一,全国科技创新示范县、全国商标百强县、全国集约节约用地模范县、中国家纺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扑灰年画之乡。
高密区位优势明显,境内交通便利,铁路公路四通八达。距青岛机场和青岛港仅40分钟车程,是连接山东省会济南和山东半岛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枢纽。2013年,青岛国际机场新机场——胶东国际机场落户胶州胶东镇,高密据此只有20分钟的路程。
二、城市历史
据《金楼子·兴王篇》记载,“高密”是大禹的字。梁元帝萧绎在书中说:帝禹夏后氏,名曰文命,字高密。高密,远在五千年以前,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境内现已查明的古文化遗址近二十处,其中龙山文化遗址九处。今县治,春秋称夷维邑,属莱国。公元前567年,齐灭莱后,地属齐。
战国时,始有高密之名,亦为齐地。据《水经注》应劭曰:“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秦灭六国后,推行郡县制,置高密县,属齐郡,后改属胶东郡。西汉时,先后属胶西国、胶西郡。西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胶西郡置高密国,治高密。公元9年(新王莽始建国元年)改高密为章牟。东汉复称高密,改属北海国。三国时,高密地归魏,属青州城阳郡。
西晋时,属青州城阳郡,东晋改属青州高密国。南北朝时期,先属南朝宋青州高密郡,后属北朝魏青州高密郡,后改属胶州高密郡。隋时,属高密郡。唐时,县属河南道密州。五代建置、隶属相沿。北宋,县隶属京东东路密州。金,县改属山东东路密州。元代,县属山东东西道益都路胶州。明初,县属青州府,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改属莱州府。清初相沿明制,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县属胶州。
民国时期,先后属胶东道和莱胶道。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政区多变。全县曾划为高密、胶高等县,属滨北专区。1949年4月,胶高县撤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密县初属胶东行政区滨北专区,1950年改属胶州专区。1956年3月划归昌潍地区,1981年5月更名为潍坊地区,1983年10月地改市,为潍坊市。县均属之。1994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高密县,设高密市(县级市),归潍坊市代管。
三、地理环境
高密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胶东地区,胶莱平原腹地。地理坐标在北纬36°8′44″至36°41′20″、东经119°26′16″至120°0′38″之间。东邻胶州市,西依安丘市、昌邑市,南连诸城市,北接平度市。南北最长60.1公里,东西最宽51.2公里,总面积为1526.63平方公里。
高密市地势总体特征是南高北低。最高点在南部张林北侧梁尹岭,海拔109.4米;最低点在北部曹家东北、胶莱河西侧地片,海拔7.5米,相对高差101.9米。地面总坡度约1/600。市境南部是泰沂山丘的末端,地势较高,地面起伏变化大,为南部缓丘区。区内包括剥蚀残丘和丘间凹地两种微地貌单元。缓丘区以北至胶莱河南岸,为山前平原,属胶莱平原之一部,有两种较明显的地貌类型。大致以胶济铁路为界,南属剥蚀堆积平原,地形缓坡起伏,为中部缓平坡地区;北属堆积平原,地势低,地面平展,为北部低平地区。中部缓平坡地,沿几条主要河流,形成南北向的滨河平地和低分水岭地两种微地貌单元。北部低平地,在人工治理的遗迹上,隐约残存一些河间洼地地和缓流型,水交替属混合型,排泄方式以蒸发和人工排泄为其特点。
高密的主要水系有潍河、南胶莱河、北胶莱河三大水系。潍河,境内全长22公里,流域面积107.7平方公里。南胶莱河,境内全长108.9公里,全长37.6公里。北胶莱河,境内全长256.94公里;全长117.6公里。截止到2009年底,高密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
四、气候
高密市属季风区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冷暖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冬季干燥寒冷,少雨雪,盛行西北风。1986—2008年平均气温13.2℃,一月平均气温-1.4℃,七月平均气温26.2℃,极端最高气温40.5℃,出现在2005年6月23日,极端最低气温-13.6℃,出现在1998年1月19日;高密市年平均降水量629.9毫米;无霜期227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