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山格篮(也称介蓝)源产地在炮台红门楼,有菜支软、茎粗、生菜叶油绿特点,爆炒后其色益发油翠欲滴,引人垂涎。
桃山格篮烹调十分讲究,以猛火、肥油,鲜腥勾兑而出名。可配以鱿鱼、、肉片、香茹、豆腐干丝,在猛火中0一、二分钟即可上盘。成菜的格蓝依然栩栩如“生”,其菜入口香、酥、脆,是潮汕地方酒席上不可多得的佳肴,有“青龙出海”之称。
“格篮”这个名字在当地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称很多很多以前,一尼姑(有说是观音化身)化缘至此,顿感口腹饥饿,见一农家屋前有一灶鼎正在煮熬牛肉,其屋旁有一小片鲜嫩青翠的野菜,意欲采摘充饥,又不愿生吃,遂灵机一动,将菜置之于手提花篮之中,入鼎隔篮煮熟,提起小试,香气四溢,足以解饥,格篮之名由此而来。今粤菜中有一“过水油菜”的做法就很有这种古风:将油菜(广州人称菜芯)放进沸水中搅了几下,捞起加些香油佐料即可,据称还能保持菜中的多种维生素。
桃山格篮菜最好吃、最出名:其中有个很有趣的故事。
传说乾隆皇帝游江南时,经常独自一人微服暗访有一日清早,来到揭阳桃山村,猛见一园绿油油的蔬 菜,觉得很好看,便走进园里去玩赏。原来这园里种的是格篮菜。乾隆皇帝正看得高兴,忽然耳边传来一阵少女的笑声,他寻声望去,见一座楼台的窗口上,有一个美如天仙般的村姑正在对镜梳妆。乾隆皇帝一见,神魂儿即飞到楼上。他万万没有料到,在这偏僻山村,竟有如此美貌的姑娘,边皇宫内三宫六院的美人都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她。
那姑娘梳妆完毕,见楼下有个男人注视着她,不禁脸红起来,暗骂这男人轻薄,不知他是哪里来的痴汉。她一时怒从心起,便气恼地端起洗脸水,向着楼下那痴汉泼去。幸好洗脸水没有泼到乾隆皇帝的身上,而是泼在格篮菜的叶上。乾隆皇帝被这一泼,才清醒过来。他忽然闻到一阵脂粉香,不但没有生气,还笑对被泼水的格篮菜吟起四句诗来:
山僻村姑赛天仙,
惹朕情牵意留连。
堪羡格篮多艳福,
得沾美人脂粉香。
桃山红门楼的格篮菜经乾隆皇帝赋诗称颂后,从此味道就更香脆好吃,而且菜叶上还沾着一层薄雾,象美人的脂粉。这里的格篮菜籽拿到别地播种,种出来的格篮菜总不如桃山桃门楼的可口。原因就是这里的格篮受过帝君赠诗的缘故。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