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敬贤(1889-1936),是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的胞弟。陈嘉庚办学是和经营实业同时并进的,实业在新加坡,办学主要在家乡集美,这是兄弟两人的共同事业。因此,兄弟二人经常要分居两地交替工作。1918年,陈敬贤亲自督办的集美师范、集美中学开学。他筹划、督建了新教学楼群和配套设施,初步形成了集美学校宏大的规模。开学时,陈敬贤公布了和其兄陈嘉庚亲定的“诚毅”二字为集美学校校训,并亲定《福建私立集美学校校歌》。1937年1月,集美学校把礼堂改名为“敬贤堂”,该校尊称陈敬贤为“二校主”。有同名人物中共七大正式代表。
简介
陈敬贤1889年1月13日诞生于厦门集美。6岁时,进入私塾学习。8岁时,就读于胞兄陈嘉庚创办的惕斋家塾。10岁,其母孙太夫人疫亡,停柩家中,敬贤哀痛不已,苦伴棺旁逾半载,乡人咸叹异之,且感其孝道。其时父兄皆在南洋谋生,“家中仅有庶母操持家务,不爱抚之,孤苦伶仃,状极凄恻,一日与其姐相邀自杀,姐半途折返,得不死,家人愈厌之。”
1900年,随胞兄陈嘉庚往新加坡依父亲陈杞柏(字如松)先生。1910年,与胞兄参加中国同盟会,在南洋鼓吹孙中山先生反对帝制、创建共和的革命主张。在胞兄“热诚内向”的激励下,襄助胞兄开拓南洋实业,兴办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以有限的生命,报效社会国家,实现其''匹夫有责''的夙愿,是深受世人敬重的爱国者。
救国大计端赖教育
1913年陈嘉庚为开发民智,改进社会,始创集美小学,遇到缺乏师资的困难,经过考察,发觉闽南小学师资同样奇缺,陈嘉庚同胞弟陈敬贤反复研讨以后,认为:“以救国大计,端赖教育”。于是决心创办师范学校和中学。1916年10月陈敬贤返乡筹办,从新加坡携带校舍图纸和承包建筑人员回国,立即选择校址开始筹建。1917年5月,亲赴直、鲁、鄂、皖、苏、浙、赣等省考察教育,聘请校长和教员,行前先发函闽南三十余县勤学所长,请代招学生。以后又在厦门地区亲自招收学生。
1918年1月,主校舍居仁楼、尚勇楼落成。1918年3月10日,集美师范、中学开学,学生196名。他亲致开学词。同时,与胞兄共定“诚毅”校训,颁布校歌和教职员服务简章等。学生膳宿费全免,被褥枕席,书籍用具也概由学校供给。5月,校长王绩辞职,他再赴江浙考察教育,聘侯鸿鉴(葆三)为第二任校长。6月,“校主住宅”竣工,成为被师生、村民尊称为校主的陈嘉庚、陈敬贤,轮流回乡主持扩建学校、发展教育事业的住所。年底,校舍立功楼和大礼堂、大操场、电灯厂、自来水塔、浴室、贮藏室等一批公共建筑落成,为师生的教学、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934年,教育部曾肯定集美师范学校创办多年,“著有相当成绩,而所造就之师资尚适合闽南及南洋各地之需要”。可见创办集美师范学校的目的已达到。
为了打破女子不得入学的封建枷锁,陈敬贤夫妇深入家庭动员,解决少女入学的实际困难,1917年2月,增设了集美女子小学,并开办织布厂,使部分妇女得以就业,以利女红。1919年春,借用民房,积极创设集美幼稚园,重视学龄前的教育。
1919年4月,他南渡接理陈嘉庚公司重任。因操劳患病,1921年12月回国调养。1922年5月至1923年2月到日本治病。返校后元气渐复,继续主持集美、厦大校务。
1925年5月,他支持胞兄陈嘉庚创办集美农林学校,以富民强国为宗旨,先后与叶渊校长、建筑部主任王卓生等,实地勘察,择定天马山麓为校址,购置附近久荒田地,筹建校舍、牧舍、试验场等;1926年春季农林学校开学。
陈敬贤在侨居地经营实业时,也重视华侨教育。1919年至1921年,他当选为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董事会财政并担任道南学校总理,为两校作出了贡献。这时,胞兄在桑梓倡设同安教育会,他即在新加坡发动同安侨胞认捐,自己带头捐款数万元,用实际行动关心闽南教育事业。
他主持校务时,十分重视德育,除与胞兄共定“诚毅”校训外又特别指出:“教育有智育而无德育,如人身之有肉体而无灵魂。”他是陈嘉庚倾资兴学、热心教育的最热情最积极的支持者,他曾说:“兄既是心,为弟者若不尽力,谁肯尽力!”,这充分表现了他爱国爱乡的崇高精神。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