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的三千里大逃亡——杨黄刘叶戴祝六姓入吴川的故事
福建起风烟 逃难南雄县
东晋初年入闽镇守晋安的黄彦丰,他的第12代孙有一个叫黄岸,黄岸举家迁到福建莆田县,成为当地的大户。黄岸中进士后任桂州剌史,但他的子孙在福建的兴化港做起海产品生意。黄岸的儿子黄英携儿子驾着大船溯闽江西北而上,贩卖贩买海货、山货。后来黄英父子被闽江上游将乐县境内的山水吸引,便举家迁徙到了那里。因他选择的地方靠闽江,潭边有一巨型石龟,故取名自己的小村庄“上龟潭村”。黄英父子的生意越做越大,便把莆田的刘姓和叶姓的外侄几人请过来帮忙撑船、打理生意。黄、刘、叶三姓成了真正风雨同舟的亲戚兼好友。这时是公元900年。
到了北宋的前页,公元1001年,在朝廷任龙图阁大学士的杨时(号龟山)离任回到福建,溯闽江西上游览山水,在上龟潭村边抛锚。此时,上龟潭村的山村水寨传出朗朗书声。原来黄家来到此地后,自立私塾,教化子孙的传统一直沿革下来,在此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那日黄姓人家见到峨冠博带的杨龟山一干人不期而至,知是学问之人,极尽地主之宜,殷勤款待。谈笑间,杨龟山流露出在宦海几十年,今日且得宽馀,欲寻世外桃源,返璞归真。黄姓人家巴不得多几个邻居作伴,说此处虽不是幽胜之地,然山青水绿,既可耕收五谷,也可怡情养性,况杨龟山是位饱学之士,意趣相投,便力邀杨龟山到上龟潭村来。于是,公元1010年,一支杨姓一支黄姓、一支刘姓、一支叶姓,在福建将乐县上龟潭村形成了一个和睦的杂居大家庭。在后来的上十代人里,杨姓、黄姓既出了不少科举功名,担当了南宋的中层官员,他们的族人又在经贸上做得相当红火。杨继盛、杨朝谊父子,黄兑安、黄少南父子,成了当地的著名商人。
公元1277年前后,南宋皇朝在元朝大军攻打下,风雨飘摇。元军水陆两路大军占领了福建省的沿海地区,所到之处,宋朝官员皆被砍杀,商家财产悉数没收,人心大乱。岂但元朝如此,历代封建社会改朝换代之后无不如此,唯独是近百年之后的明朝,和尚仔、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倒有雅量,敢于大量使用前朝官员和保护商家利益。此是题外话,不提。杨继盛父子一家、黄兑安父子一家、以及刘、叶两姓几对小夫妻、眼看如狼似虎的元朝大军逼近,只好草草变卖了家产,收拾细软,组成了一支40多人的逃难队伍,雇了几乘小木轿照顾年长者和妇女,沿着武夷山脉东麓迤逦南行。山间蟊贼的滋扰,都被这邦人打得落花流水,因为青壮年个个手执器械开路和殿后。他们在福建的连城县与上杭县之间取道进入江西省安远县。说不尽风吹雨打之苦,道不尽爬山涉水之艰难,终于来到了粤赣交界处的油山地段,过了岭南第一关梅岭关口,就是广东了。虽然粤北山区的南雄县当时尚属福建省,但一经进入南雄,已属被称为南岭山脉之南的荒蛮地带了。
南雄县城北20公里处有一个珠玑巷村,自古以来是过了梅岭关口之后第一个歇脚的地方。这里虽然山岭连绵,沟壑纵横,但有广阔的丘陵地带,草木葱茏;横江江水浩荡,支流四通八达。南下的人们在珠玑巷村歇息几日后,多数继续南下。黄、杨、刘、叶40多人在珠玑巷休整期间,黄兑安父子,认定这里正是行船营运的好去处。大家一商议就集结在珠玑村的坡岭上开荒种植。砍下山间林木,割来岭上蒿草,盖起了草庐,这时是元朝初年,公元1280年。
雁去燕来,花开花落,黄、杨、刘、叶村子的孩子一代又一代嚼着山间的竹笋、山楂长大,父母的血汗变成了稻粮,壮实了他们的骨架。杨、刘二姓又结成了姻亲。黄兑安的孙子黄怀逸长大后,继承前辈做河运生意,杨继盛的孙子杨弼养则在南雄到韶关之间往返做贸易。黄杨两家的家业日渐殷实,成了珠玑巷有名望的大户人家。此外,杨、黄、刘、叶四姓经过七八十年的发展,由初来时的40余人,发展为二百来人的四姓杂居村庄。此时,已到了元朝中后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