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2日,李想卸任汽车之家总裁一职。说实话,我对李想实在是不熟悉,自然也就谈不上感情。如果真要说感 情,大概羡慕嫉妒恨的成分更多一点吧,毕竟他与我同龄,同样是个80后早期动物,而他却成为了我们这拨人里头最出类拔萃的一个。可当 Autocarweekly让我聊聊这个80后的时候,我斗胆接了。因为在我看来,李想就等同于汽车之家,聊李想,就等同于聊汽车之家,而聊汽车之家,便 有了话题。
但坦白的讲,我从不认为自己是汽车之家的忠实粉丝,认证车主的名头还是几个月前才发了帖子补上 的。相反,更多的时候,我会把汽车之家视作“研究对象”,曾经无数次问过自己,为什么中国互联网行业前前后后涌现出上百个汽车网站,却只有一个汽车之家? 为什么2006年之前便已声名远播的诸多网站,能在短短两三年里被“瞧不上眼”的汽车之家一个个踩在脚下?
原因有很多。我想其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李想。如果继续深究,我更愿意以2013年底的纳斯达克上市为界,一分为二地看待它。因为从我的观点出发,2013年12月11日的前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汽车之家。
2013年12月11日之前的汽车之家,是属于李想的。
从网站成立到进入行业排名三甲,汽车之家只用了不到四年时间。很多人都惊讶于汽车之家的崛起速度,很多网站都在还没有弄明白究竟怎么回事的时候,便已经被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有人会觉得那是汽车之家的内容做得足够出色。我觉得,这是李想的理念足够开放,足够远见。
2008年,当时作为另一家主流汽车网站的编辑,已经深深感受到来自汽车之家的压力。彼时我们 还自信地认为我们更强大,但经过团队仔细研究后却发现,无论是百度关键词的抓取量,还是百度图库的车型图片收录数量,汽车之家都数倍甚至十倍于我们。哪怕 百度搜索结果首页的位置,汽车之家也往往优于我们。有些难以置信,却数据确凿。
后来才知道,那是因为汽车之家从建站之初,就已经把文字、图片的搜索引擎优化功能考虑在内,而这些技术工程,在那个时期绝不是各个网站的关注所在,即使发现了症结,对于那些架构早已成熟的网站而言,修改网站代码何尝不是件困难至极的事情。
不只是搜索引擎优化。就如李想曾经说过的那样,当他想买车的时候,想通过互联网查询买车信息的 时候,他发现已有的汽车网站都做得很垃圾,于是,他决心自己做一个汽车网站。于是,汽车之家网站在上线之前,就有了大量的用户习惯分析,并落实到页面的排 版布局上,为用户提供其他网站不曾有过的浏览体验。其实我已经对最早的汽车之家界面的印象很模糊了,但的确从一开始,就感觉到这个网站有点不一样。
在这里必须提到一个人,秦致。正是他的出现,补齐了李想最欠缺的部分——营销。
李想对于互联网入口的概念是笼统的。但作为265上网导航首席运营官的秦致,却深谙流量和入口 的重要性。2008年,秦致用很便宜的价格,拿下了中国所有网址站的入口。仅2008年2月,汽车之家的网站流量就已经突破了2000万。要知道2007 年底的时候,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还不到2亿。这就意味着差不多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个访问过汽车之家。这个比例对其他汽车网站而言,绝对是奢望。
技术和入口有了保障,“内容为王”就是李想唯一需要做的事情。
可以这么说,无论是网站的技术架构还是互联网的营销手段,都是成就汽车之家的坚实基础,都是在 无形之中影响着广大的普通用户。在他们眼里,汽车之家的成功,就是内容的成功。我们肯定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2007年的文章,但那些文字和图片里透露 出来的认真、敢说和大众化的表达方式,是普通用户喜欢的,是跟标榜专业的其他汽车网站不同的。
这是李想心中理应有的汽车网站的样子,这是李想作为一个车迷,作为汽车之家“头号大粉丝”努力的结果。有人说过,能写出打动自己的文字,那便是一片好文章。同样的,能做出一个让自己感到愉快的网站,那便是一个优秀的网站。
2013年12月11日之后的汽车之家,不再是李想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