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你要注意身体,我会好好考试的。”6月6日,高考前一天,没有等到父亲电话的考生韩蕊,在晚上7点55分给父亲发去一条短信。此时的她并不知道,她的父亲已去世9天。为回家陪女儿备战高考,5月28日,在外打工的韩友清从宁夏往泸州老家赶,次日,在途中因车祸不幸去世。为让女儿专心高考,韩蕊的母亲黄敏忍着悲痛将这一消息隐瞒了11天,直到8日下午,走出考场的韩蕊才得知内情。当晚在殡仪馆,韩蕊跪倒在父亲灵前,失声痛哭。(《华西都市报》6月10日)
高考前夕,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为了不影响子女高考,于是隐瞒不幸的消息,等到高考结束再告知真相,全家人抱头痛哭……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 生,印象中,似乎每一年的高考,都有会类似的悲情故事发生,而每一次,都会引发公众的无限感叹与叹惜,接着是一轮该不隐瞒真相的全民大讨论,这俨然已经成 为一种习惯性的舆情套路。
这一次也不例外。有一种观点就认为,不该把高考置于亲情之上。父亲因车祸不幸去世,身为女儿就该在第一时间得到消息,以尽孝道。高考再重要,也不该弃最基本的亲情伦理于不顾。更何况,高考凭的是实力,心情悲痛未必就考不好。反 对者说,这是两害相较取其轻。尽孝固然重要,但高考同样重要,并且一名学生为了高考准备了十几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可谓毕其功于一役。为此,家 人隐瞒真相,让孩子以正常的心态参加高考,是另一种形式的爱。当然,也有网友引申更深层次的意义,认为此举表明,高考被过度放大,甚至绑架了我们的生活, 再一次证明了“一考定终生”的弊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