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城方言

家乡区县: 孝感市应城市

   

江淮官话,旧称南方官话、下江官话;又称淮语、江淮话、淮南话、江北话、下江话。现被划为汉语—官话中的一支。

作为中国标准语的官话,东晋南北朝以来分为南北两支,北方以中原官话的洛阳音为代表,南方以江淮官话的南京音为代表。而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北方官话直到清代中叶以后才逐渐取代江淮官话系的南京官话成为中国官方的标准语。

江淮官话分布于今江苏和安徽两省中部、湖北东部、河南南部、江西北部部分地区,使用人口大约为7000万,主体分布于江苏、安徽两省中部的江淮地区。

江淮官话自东向西分为通泰片(泰如片)、洪巢片、黄孝片,其中以洪巢片人口占绝大多数。以前把南京话作为江淮官话代表音,现在一般把扬州话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音。江淮官话保留了其他”官话“里面都已经消亡的“入声”,是一种古老的汉语方言。

   

江淮官话,旧称下江官话、南方官话;又称淮语,下江话、江淮话,以扬州话为代表。通行于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徐州、宿迁部分地区、连云港北部地区除外),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安徽省淮河南部、长江两岸地区,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包括江苏省南京(除溧水南部、高淳)、扬州(高邮)、淮安、盐城、泰州(除靖江)、镇江(除丹阳和丹徒区的一小部分)、南通(除海门、启东、通州部分)以及连云港和宿迁两市部分地区;安徽省合肥、安庆、芜湖、六安、滁州、马鞍山(除博望区)、池州、淮南(东部上窑、洛河地区)、蚌埠怀远县(县城周边);江西省九江市城区、九江县、瑞昌市;湖北省东部的孝感市和黄冈市等地,使用总人口7000多万。江淮官话在词汇、音韵等方面与北方官话相比都具有显著差异,因而在中华民国时期,淮语一直被认为是与粤语、吴语等并列汉语大方言区,而非官话的分支,直到1955年才首次被划入官话。

江淮官话内部又可细分为洪巢片、通泰片和黄孝片,洪巢片的分布范围最广,涵盖大半江苏省和安徽省,又可分为淮东、淮西两片。

江淮官话洪巢片,在语言学上是指淮语以中国五大淡水湖(五湖)之洪泽湖和巢湖为两端的大片区域,包括今江苏江淮之间地区:淮安、盐城、扬州等;江苏沿江西部地区:南京(溧水南及高淳除外)、镇江(丹阳除外)、常州市金坛西部;安徽省中部地区:合肥、滁州(凤阳除外)、六安南部等;安徽南部沿江诸市:马鞍山、芜湖的部分城镇地区等。洪巢片四面分别与中原官话(北)、淮语通泰片(东)、吴语太湖片(东南)、吴语宣州片(南)、赣语怀岳片(西南)、淮语黄孝片(西)等方言接壤,在方言交接地区与各方言互相影响,呈现出丰富的过渡特征。

以江淮官话的代表扬州话为例,以扬州市区(老城区)方言为标准。古全浊声母在扬州话里全部清化,逢塞音、塞擦音,平声读送气清音,仄声读不送气清音,与多数官话方言以及普通话一致。但是普通话的平卷舌,扬州话里是不分的,扬州话用z,c,s,l来代替zh,ch,sh,r。扬州方言的声母归类与普通话大致相同。

初雪照晚晴(2015-06-1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