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辛县掌故传说

家乡区县: 安徽省利辛县

【不怕丢官的夏御史】张村铺人夏之臣,是明朝万历癸末年(1583)进士。明万历十二年(1584),任河间县知县,上任后访察民情,修堤建桥,筑路浚沟,县民十分爱戴,后以政绩卓著,升为监察御史。万历二十三年(1595),黄、淮泛滥,下游的四陵(今江苏清江市)水患十分严重。由于清口(即泗口)腰铺高堰阻水,淮河不得畅流入海,水害日甚,河臣急的无法。有个姓张的治水大臣,建议辟开堵水的高堰,神宗朱翊大怒,几乎要砍掉姓张的人头。因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章的三代祖坟都在清口下游的旧龙嘴,一旦决开清口腰铺堤堰,旧龙嘴就要被洪水冲淤。明朝历代皇帝一直听信堪舆家之说,认为黄、淮汇于泗口,皇族陵寝得受真龙天子之气,明朝万代基业全赖于此。自洪武以来,历经十余朝二百多年,治水大臣为了讨好皇上,不是导泻,而是在旧龙嘴上游打坝筑堰,年复一年,越筑越高,打了母堰,又打了子堰,耗费银两数百万,旧龙嘴仍然浸在水里。明知打堰筑堤无济于事,百害无一利,但谁也不敢提出扒堰放水。夏之臣受命视察灾情,深知其弊,又深知其险,若直言相谏,必然获罪恶;若沉默不语,有失监察御史之责;若随声附和,又不愿违着良心,坑害黎民百姓。思虑再三,决定丢官为民请命,便上书直陈利害,指出历代河臣媚上欺下,害国害民,徒信风水之说的弊端。言词激越,慷慨激昂。奏疏送到工部,都为夏之臣担惊受怕,又为夏之臣直言上书所钦敬。复奏皇上,神宗看到夏之臣冒死直谏,准奏施行。至此,淮河水才能从清口顺流而下。
【落凤池】马店集西八里庄附近有个人成分土谷堆,为禅阳寺旧址。土谷堆下埋有一眼井,当地人称“落凤池”。相传春秋晚期,楚平王昏庸,听信费无忌谗言,杀害了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和兄伍尚,迫使伍子胥逃往郑国,与太子建父子相会。太子建被郑定公谋杀,子胥怕祸连幼主胜,便携胜及胜母马夫人投奔吴国。行至楚地,遭费无忌带兵追杀。途经一小村,马夫人实在走不动了,孩子又啼哭不止,此时追兵将至,万分秒必争危急,马夫人对伍子胥说:“伍将军保幼主先逃吧!”说罢,乘子胥不备投井自尽。伍子胥悲痛不已,只好搬块石头盖住井口,寻路向吴国方向逃去。18年后(前505),伍子胥领兵伐楚,途经此地,小村庄已不存在,打听后才知道是楚兵放火所为。子胥寻到水井处,搬掉石块,捞出马夫人的尸骨葬于井旁,后人建庙宇祭祀,取名禅阳寺。该寺清朝时毁于一场大火。
【坐怀不乱】利辛县展沟镇西南八公里许的柳林村,传说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展禽(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地方。古时的柳林村原为一片茂密的柳林。在一个深秋的傍晚,展禽单身路过柳林,忽遇倾盆大雨,只好在一棵大柳树下避雨。恰在这时,有一位美貌的少女也到此避雨,与先到的展禽相对而坐。展禽目不斜视,旁若无人。被暴雨淋得浑身发抖的少女见展禽如此正派,便起身向他求助:“先生,您看俺衣衫单薄,冷得难以支撑,请想个办法帮俺驱驱寒。”展禽答道:此处前不着村后不挨店,我也没带避寒之物,你让我如何为你驱寒?”少女央求坐在展禽怀里,以温身驱寒。展禽急忙推辞:“万万使不得!荒郊野外,孤男寡女处在一起本已不妥,你若再坐于我怀,更是有伤风俗。”少女再一次施礼恳求道:“世人都说展大夫为人圣贤,品德高尚,小女子虽坐怀中,只要大夫您不生邪念,又有何妨?我若因寒冷病倒,家中老母便无人服侍,您救我就是救了我们母女!”这时的展禽再无推托之词,只好说:“请便吧。”于是少女坐到展禽怀中。暴雨如注,一夜未停。展禽怀抱如花似玉的少女,闭目端坐,丝纹不动,如雕塑一般,无思无念。漫漫长夜竟不知温香在怀。天明,雨过天晴,得恩于展禽的美少女不胜感激地赞道:“人言展大夫是正人君子,果真名不虚传。”从此,世人便称展禽为柳下惠。

yx130116(2015-06-1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