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多次提到安庆诗人,第五卷写道:
“己卯夏,蒋秦树中翰偶过金陵,箧中藏海宁许衡紫名灿者诗一卷。《湖上》云:‘秋思动孤往,凌波遂渺然。湖云多上树,山雨忽如烟。白鹭来菱外,红蕖落槛前。淡妆西子笑,风急莫回船。’作《河西杂诗》,有明七子气魄。如:‘龙沙扫雪秋驰马,兔魄凝霜夜照旗。’‘边丁日课屯田麦,使者星驰属国瓜。’皆极雄健。又绝句云:‘铁马寒风日日秋,绣旃猎猎卷蚩尤。何缘身作平安火,一夜东还过肃州。’余慕其人,遍访卅年,卒无知者。”
蒋秦树是安庆市大观区山口镇人,名雍植(1720~1770),字秦树,号渔村。蒋雍植是个“神童”,自幼天资聪慧,5岁时就不仅能背诵诗词多首,还能从中讲出一些道理来,什么奇偶比兴,言志抒情,很让大人称奇。虽然父母也有“小时聪明,大时了了”的担忧,但在蒋雍植身上没有发生“才气殆没于少”的不幸,他成年后有所作为,并以诗人、文史学家传名于世。
1751年(乾隆十六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首次南巡考察,一路很愉快,认为江南的确是个不错的地方。他于阳春三月暂停南京小住数日,觉得应该让子民们切身感受到“皇恩浩荡”,于是突然来了主意,要亲自召见秀才,考考他们的才学。当时想得到皇帝召见的读书人非常多,哪怕写了几首歪诗的秀才也梦想趁机改变命运,纷纷要求向皇帝呈献诗赋,歌功颂德。乾隆考虑到献赋士子“工拙既殊,真赝错出”,为免“鱼目碔砆,得混珠玉”,遂决定先笔试再面试。乾隆与陪同他南巡的大臣们商议考试的办法。这时,总管内务府大臣傅恒等人建议:“江苏、安徽进献诗赋之士子,经该学政取定者,令赴江宁一体考试;浙江进献诗赋取定者,令在杭城候试。统俟驾临杭州、江宁,酌期请旨,派大臣监试。届期,学政等恭请钦命试题,收卷进呈。并令各该督抚,饬备士子茶饭。”乾隆同意了,于是考试按计划进行。结果蒋雍植考了第一名,他声誉鹊起,被称为“江南文章第一人”。乾隆很高兴,下谕道:“此次考中之蒋雍植、钱大昕、吴、褚寅亮、吴志鸿,著照浙江之例,特赐举人。”十年后,蒋雍植参加“恩科会试”,中二甲第一名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
蒋雍植后来作为主要领头人之一,编写了一部极具历史价值的书———《平定准噶尔方略》(前编五十四卷,正编八十五卷,续编三十三卷)。1754年至1759年,中国的北疆一直动乱不定,清廷不停用兵才平定了少数民族部落的内讧和叛乱,于1760年开始办理伊犁、乌鲁木齐等处屯田事务。六年之间,大小战斗数百次,涉地二万余里,文字资料装了好几车。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秋,乾隆下诏要把平定北疆经过作为历史大事件,撰成一书,存入档案,于是特设“方略馆”,组织人马编写。蒋雍植因治学严谨被推荐总领“方略”任务。蒋雍植是个吃苦耐劳的人,接受任务后加班加点拼着命地干,经过数年努力,硬是把纷若乱丝、杂如繁枝的材料给整理了出来,详尽而有条理。《平定准噶尔方略》于1770年终于完稿,可是却在奏功前夕,蒋雍植却因积劳成疾溘然长逝,终年50岁。
清朝还有一位安庆籍进士———江浚源,也留下了一些对边疆地域史和民族史具有研究价值的珍贵资料。江浚源(1735~1808),字岷雨,又字介亭,怀宁独秀山人。他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戊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著有《介亭文集》六卷,外集六卷,笔记六卷,《居暇迩言》二卷,《北上偶录》三卷,《于役迤南记》二卷,《诗钞》一卷等。
江浚源曾于嘉庆年间出任云南临安知府(临安府,今为云南建水县),他主持编纂、并亲自撰写《临安府志》包括序言。这部府志在2009年由江苏凤凰出版社整理再版(署名江浚源、罗会恩),可见其价值不可小觑。《临安府志》专门设有《土司志》,集中地叙述了红河地区以哈尼族为主的各少数民族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情况。清代临安府辖区中著名的“十土司及十五掌寨”,其区域,即为今哈尼族的大聚居区红河南岸及北岸部分地区。所谓十土司,即思陀、溪处、落恐、瓦渣、左能、纳更、稿吾卡、纳楼、亏容、阿邦(后分出慢车)。十五掌寨,即猛丁、猛弄、猛喇、马龙、斗岩、茨通坝、宗哈瓦遮、水塘、猛梭、猛赖、猛蚌、者米、五亩、五邦、阿土等。江浚源平等地看待少数民族百姓,他说:“守土者未得以群蛮视之也。”
据《土司志》载,明初朝廷对云南西双版纳、德宏、耿马、孟连的河谷坪坝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土司和寨长,大都赐以汉姓。如“明洪武十五年,土司阿普纳款,赐孙姓,授正长官司世袭。”朝廷赐云南临安府亏容甸土司以孙姓,且授以正长官的职衔。该土司以赐姓为荣,子孙以孙姓相袭,直至近代。该部土司是傣族人,而部民则以哈尼族为多,彝族、傣族次之,当时部民往往有遵从首领姓氏的习俗,所以这一赐姓对哈尼族等民众都会有影响。
江浚源不仅讲清了“土司”,还对西南“移民”作了阐述。西南边疆地区由于地处偏远,山深箐密,—向被视作“烟瘴之地”,很少有内地移民生活,但自从雍正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江浚源在《条陈稽查所属夷地事宜》中讲到了当时临安以南的开化、广南一带的情形:“历年内地人民往来贸易,纷如梭织,而楚、黔、粤、蜀之携眷进居其地、耕垦营生者几十之三四。”
江浚源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为官,做了不少造福一方百姓的好事,用今天的话说,可谓“民族干部”的楷模。他在《重修天缘桥碑记》中说:“过大族之门,不必窥其蓄藏之美,睹其墙垣整齐,树木森荫,则其能继先业而家之,此兴可知也;入君子之乡,不必问其渊源,任恤之端详,出乎其路而杠梁不废,坠行旅不艰难,则其必为乐郊,而世俗之远于凉薄亦可知也。”天缘桥为三孔石拱桥,设计很科学,造型很独特,横跨于沪江河上。它始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嘉庆三年(1798年)重修。当时地方财政紧张,资金缺乏,在江浚源的带领下,不少地方军政要员都以个人的名义捐了款。江浚源捐银一百两,其余官员一至二十两不等,就连纳楼土司也捐了银子。所有捐资包括普通士民不足一钱的,都勒石纪念。为此,在天缘桥之右还专门建了一个石轩保存这些碑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