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牌坊

家乡区县: 甘肃省陇西县

时代在发展,我们的一些优秀的文化被人们在遗忘,人们只看到了高楼大厦,灯红酒绿却将安静的伫立在那里的小庙宇遗忘,是它不出众,它也不漂亮,更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但它是历史的精华所在,它是历史留给人们看的见的东西,今天给大家讲讲陇西牌坊。

牌坊为宣扬彰显功德的标志性建筑物,一般似楼。陇西古牌坊其构造是用四巨柱直立为三跨,柱下以扁园形础石接地。中跨大且高于边跨。四柱前后用斜柱撑扶。柱上用横梁相连,梁为双层 , 其上以斗拱攒朵,逐渐向外扩展,挂椽瓦瓦,起脊塑兽,精巧美观,颇具科学性及艺术性。陇西古牌坊,在建国之初,仍存不少。后陆续被拆除、废毁。今唯存县文庙棂星门。

棂星门

棂星门即县文庙牌坊,在今陇西师范附小门内。清乾隆初年编纂的《陇西县志》卷三坊表记,在文庙西有“德配天地坊”,东有“道贯古今坊”。在其卷一府治图中,于县文庙东绘一四柱通天牌坊。另据碑记,棂星门于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重修,为依原“道贯古今”牌坊重修。同治五年全毁于火。今存棂星门是光绪九年 ( 公元 1883 年 ) 重建,坐西向东,宽 11 米,进深 3 米,高 8 米。中跨置木门槛,边跨柱用斜木撑扶。四柱通天,上覆浮雕花纹云冠。结构精巧 ,美观大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八年,附小校友、省建委刘祖和先生拨款至县城建局,进行了全面维修,使这一古老建筑焕发了青春。

古襄武邑坊

据乾隆《陇西县志》载,“古襄武邑坊,在县治东”,即今文化广场东口 ( 原县门什字 ) 。古襄武邑坊面朝正东,与威远楼前后对应, 是体现陇西历史文化名城风韵的公署类标志性建筑。全系木制,四巨柱组成三跨,支撑斗拱攒朵而展开的翼檐翘角、瓦面高脊、雕龙兽带。檐下无墙,四巨柱前后,以八根斜柱组成“人”字形拥扶。彩栋雕梁,翼然焕然,结构奇巧,雄伟壮观。中跨檐下悬木制匾额,上刻“古襄武邑” 四个大字,端庄遒劲,远处可见。这一雄伟牌坊,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仍以苍老的姿态屹立于“箭道里”之东,惜因未加维修,于七十年代初被渠水冲塌而拆除。

二00七年初,县政协十八位委员呼吁捐资在原址依原样重修。重修的古襄武邑坊为四柱三跨歇山顶式仿古建筑 , 柱梁系混凝土浇筑七层、九层的二十攒斗拱和翘檐为木制。整体建筑宽 21.6 米 , 高 l3.7 米 , 进深 5.06 米。坊正面仍刻“古襄武邑”, 背面刻“古陇西郡”, 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启立所书。

这些古代建筑,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充分印证着陇西历史的悠久、文化的发达、文明的深远。它们是一定的高尚思想理念、深邃的哲理学说与能工巧匠的智慧、技能融合的结晶。无论寺庙建筑、官署建筑、学府建筑 , 还是楼亭、殿、阁、廊庑、牌坊 , 都依势定位 , 按八卦取向,以西为上,以南为上,雄伟高峻,崇阶高台,肃穆典雅。建筑构造全系土木,以木为骨、接榫严实、支撑有力;砖瓦基坯、块石土料,各施其用,配合科学。建筑物各显姿态,飞檐翘角,脊兽高耸,十分壮观……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充分显示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伟大创造力、历代官员及地方绅董治理地方、追福桑梓的功绩。

不要遗忘这些优秀的文化,不要让它被历史湮灭。

微博 http://weibo.com/u/3142774801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3142774801
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qitian___x
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kan/gansu/longxi.html

柒末末x(2014-05-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