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园位于汕头老市区中心,是20世纪30年代汕头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标志。1861年汕头正式开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外商纷至沓来.开商店、设洋行、建楼房……民国初,汕头埠已成为主要商业活动区。1930年汕头正式建市,开始了全面的市政建设,拓宽铺筑马路,广建店铺、洋行、茶楼酒馆、文化设施,发展市内交通,扩展了市区面积,出现了“建筑业之兴起,盛极一时”的现象。这一时期建设,奠定了以小公园为中心向四处辐射的繁华的“四永一升平”的新兴商业区,当时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南生、广发、振源、平平等百货公司也都集中在小公园附近,使小公园成为汕头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使汕头城市经济实力一度跃居全国第七位。
小公园及周边的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等街道形成放射状分布,是汕头“百载商埠”的历史见证。小公园片区是汕头的发祥地,其独特的岭南建筑风格、街道特色和浓郁的商业氛围,是“百载商埠”汕头市的个性魅力体现,也是汕头重要的地方文化遗产。
过去的繁荣
“最繁荣是1933至1937年遭日本飞机轰炸之前,因为有这家南生公司,很美。还有布铺,所有的绸缎铺都在安平路,从居平路来到小公园全部都是绸缎行,都是很大间的。那里中央酒楼夜间唱曲,播音。小公园人流来往,纳凉,夏天很热闹。”一位老市区居民这么回味着小公园的过去。
时光流逝,景物依旧。小公园周边马路仍然店户林立,这里仍然是老城区居民购物休闲的去处。夜幕降临时分,这条昔日繁华的商业大街仍显露出她独特的风貌,虽破败,但无可替代。电影《红牡丹》特地选择这里作为外景地,权当旧香港市街,几可乱真。
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在人们记忆中,小公园又是汕头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地方。1949年10月23日夜里,当年邮电局职工陆山海等通宵守护机器设备,翌日,又在解放军进城时升起他们自制的国旗,拍下珍贵的历史照片。
以小公园亭为中心的街区,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形成,由当年拆建开辟的安平路、国平路等几条大马路构成。据专家介绍,这种市中心作放射状的城市规划格局,在中外大城市中,仅有巴黎等极少数城市可见到。这里交通便利,人流汇聚,随着汕头开埠的步伐,自然成为寸土寸金的商家宝地。
而今小公园的黄金时代虽已逝去,但举目依然商户林立。谁曾想到,当年区区一座公园亭建亭之前,地方当局曾募款摊派,扬言要在此构筑清幽园林和树立北伐纪念柱,钱财到手后,只用一块石头应付了事。
据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顾问王琳乾介绍,小公园当年并没有中山纪念亭,有一个水池与公园的喷水池一样,竖有一块大石,石旁种有几棵树,这块石刻四个大字,叫“万宝朝宗”,就是做生意的地方。及后,大小商户在此倡建伟人纪念亭,理由堂而皇之,其实,内里出自商业竞争的动机。这里面还隐藏着一段有关商业竞争的精彩故事。
原来,自从南生公司新楼开业后,此处商机日渐兴旺,遂传来香港大新公司派员来测地规划、拟在小公园兴楼营业的消息,这就惊动了邻近大小商户。当时的南生公司的老板李柏恒预感到这样不好,因为大新公司是财势力足的,在香港、广州、上海都有分号,所以必须阻止它选择这个地方来开展竞争。李柏恒想出一个用“死人”压活人的办法,这个主意,其实是当时绥靖公署秘书杨幼敏为他设计的。建亭“报告”一呈上,当然里应外合、立刻批准。于是,南生公司带头,中小商户也纷纷解囊,建亭之举便紧锣密鼓展开了。
当大新公司叫人来看,看到小公园兴建中山纪念亭,也就打消了来汕头设商业点这个念头。大新公司一“退兵”,小公园周围商号松了一口气,建亭一事便半途而废。建亭工程搁置,舆论哗然,始作俑者欲罢不能,李老板等只好想方设法,用认捐广告石椅、摊送募款戏票等手法继续筹资兴建。小公园亭后来终于1933年开始建设,直到1935年才建成。
一位自出嫁后就一直住在顺昌街的老人,仍记得当年看戏的情景。她回忆说:“(公园亭)建后(马路)还崎岖不平……”———老市区每条大街小巷,条条通向小公园,当年亭子建成后的景象,老一辈的汕头人最清楚。
新浪博客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b4bdb7190101rcnq.html
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littlesun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