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方言

家乡区县: 甘肃省通渭县

从通渭方言的语音和词汇看,通渭方言的特点较突出,尤其在受少数民族语言影响方面。从日常生活用语及地名上反映出少数民族对通渭方言的影响非常明显。如麻缠厉害、难对付,吐蕃语,哰哰猪吐蕃语;啰嗦察利干脆利落满语,撇子撇:方言读一种口小地大的铜壶,由满语撇啦转来;阿门回语;达大答或鞑父亲,北方大部分地区使用,宋元时称蒙古人为鞑靼;鶽方言读义为不吉利的鸟,不吉利,当为羌语 山羊,有多中写法,为音译词,当时少数民族所称,嘟嘟驴,骆驼蓬草民。食物中的馓饭、搅团、懒疙瘩、拌汤,棒棒儿、焌焌儿方言音等都是造作技术落后,质量低劣,粗糙的饭食。一方面反映了历史上该地域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另一反面这些饭食与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服饰、用具中的毡帽、毡窝窝一中战靴、缠腰贴身无袖夹衣,最普遍,俗语有十单不如一绵,一棉不如一缠、生牛皮鞋,汗替在牲口身上替汗之物等,皆为北方游牧民族所用之物。地名中与少数民族有关的,如喇嘛梁什川乡,桑里湾第三铺乡,撒里襄南乡、牛洛碧玉乡等。旧地名中有回回窑常家河镇、回回沟陇川乡、回回坪李家店乡、回回湾义岗川镇等,都说明回族曾遍及全县各地。历史地名如 、陇阳、大甘、吹藏、陇诺、尖竿、檫珠谷、者达后变为哲达,为当时吐蕃者谷族、达谷族居地。今地名仍存、漆麻、本当、扑麻龙、达隆今甘谷永兴等,大多不明本义,可能是当时吐蕃语音译。通渭西南有著名的榜罗镇,榜罗二字汉语实无意义,考藏语罗有山顶或山间盆地之意,说明该地名于吐番族有关,又榜罗南10余里有马隆岔,也可能是当时吐番小马家族和隆中族居住地。

现在,通渭方言中有大量的无字可查、无证可考的词语,多位历史上少数民族语言的残留,由于年代久远,无文字记录,又发声音变,以至让今天的人无法理解。如:擦窝石臼,因字不可考,用同音代替。下同,冬浓冰,合头或合里,续满场平时,别、蹑、耍、瓦,刮展快跑,基或竞跳、箍拢挽留、拖住,基腾、跌绊想办法、挣扎,搭整、反诘、反乱、捂乱修理对付,窝耶。

在西北次的方言区的泰陇语中,能形成以通渭为中心的一个方言小区,是于通渭建置、历史地理和民族关系分不开的。通渭建置历史很早,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就已置平襄县。从三国到十六国西秦时,平襄之名尚见于史册,此后至北宋中叶近700年的历史,史书没有记载。到宋代中叶通渭地境因宋延拓边推到了战争的前沿,于治平四年在通渭境内置鸡川寨有遗址,熙宁元年1068年筑大甘谷口寨,解放后划归甘谷,有遗址,通渭堡有遗址,通渭之名始,才恢复了建置。直至明代,才有通渭籍人史见诸史册,在文化上才得以延续。

得天独厚的文化区位。通渭县位于中国几何地理中心,地处甘肃省中部,属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的汇合区,是中原文明和西部文明的交汇点,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西部旅游景点的便捷驿站。通渭控扼甘陕要道,310国道和3条省道贯通全境,交通便利,成为连接兰州、西安、白银、平凉、天水等地的重要枢纽,把通渭建成西北最大的书画集散地具有优越的文化区位条件。

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通渭县自西汉置县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图案奇特秀美的彩陶,充分显示了古代通渭人民高度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印证了先祖们为“仰韶”、“齐家”文化所做的卓越贡献。境内有温家坪新石器时代遗址、战国秦长城遗址和红军长征榜罗会议遗址等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处。东汉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明代工部尚书赵荣、开封知府王瓒,清代“陇右真儒”李南晖、四川按擦使牛树梅等历史文化名人,皆以能书善画享誉时世,为中国传统文化和通渭书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安安(2014-05-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