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据《本草纲目》记载,甘草,又名仙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协和助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慌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痛疼、缓解药物毒性。 杏,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喘、胸闷、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 甘草杏,酸甜爽口,清香味长,是天然健康食品,西北特产。甘肃镇原最为出名,宁夏、 新疆等地也有。
二、制作方法
原料要求:选个匀、肉厚黄色鲜杏。八成熟,无虫病,无伤残。
腌制:在大缸或水泥池中腌制。100公斤杏加盐15~30公斤。成熟度高的杏要多加盐,使杏肉迅速凝固,防止软化。成熟度低的杏可适当少加盐。一般腌一个星期即可。最长不超过一个月。因为盐溶解度低,因此放盐要均匀并3~5天搅动一次。连续腌制可以少加盐。
干制:把腌过的杏放在苇度、笼屉或水泥房顶晾晒。在晾晒过程轻翻动,防止把杏的皱纹碰破。摊放均匀。晾干为止。如遇阴雨天可送烘房烘烤。温度不超过50℃。烘烤的干杏话梅,不如晒干的颜色鲜亮。
退盐:把干制的杏放大缸或水泥池。每2~3小时换一次水,至基本无盐味。
分选:检除破烂、虫病、霉变果,按大小分类。
配制:甘草2公斤,放清水12~14公斤,熬制二次,合并过滤,得甘草液10公斤。加入柠檬酸50克,搅拌深化。把杏放到大缸或塑料盆中喷洒均匀。然后晾干。再把盐1.5公斤溶于3~3.5公斤清水中,喷酒杏表面,注意使杏表面受盐均匀,在强阳光下曝晒干燥。每50公斤喷香兰素50克。
三、功效
甘草性平,味甘,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痉以至抗癌等药理作用。在中医上,甘草补脾益气,滋咳润肺,缓急解毒,调和百药。临床应用分“生用”与“蜜炙”之别。生用主治咽喉肿痛,痛疽疮疡,胃肠道溃疡以及解药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减退,大便溏薄,乏力发热以及咳嗽、心悸等。
西医药理发现,甘草剂有抗炎和抗变态反映的功能,因此在西医临床上主要作为缓和剂。缓解咳嗽,祛痰,治疗咽痛喉炎;甘草或甘草次酸有去氧皮质酮类作用,对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有良好功效;甘草制剂能促进胃部粘液形成和分泌,延长上皮细胞寿命,有抗炎活性,常用于慢性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甘草的黄酮具有消炎、解痉和抗酸作用;甘草也是人丹的主要原料之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