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喜花馍是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汉族传统名点,是人工用面做成的各种样式的馒头,因花式各样而命名为花馍。闻喜花馍盛行于明清,已有1000多年历史,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 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闻喜花馍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简要介绍
花馍在数千年的传承中,闻喜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包括: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所用的工具极为普通包括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捏花馍没有教材,也没有什么图样,全凭一代代艺人口传心授,模样全装在她们的脑子里。大大小小的面团在艺人的手里变成各式各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的艺术品。
闻喜花馍的制作工艺相当讲究。从麦子的筛选、晾晒到面粉的加工,从制酵、发面到捏形、蒸制,以及成形和着色等,无处不精益求精。要做出一个像样的花馍,至少需要4到5天,一个花馍需要9个大工序即凝水、箩面、制酵、揉面、捏形、醒馍、蒸制、着色、插面花,100多道小工序,全靠手工揉捏而成。
二、花馍特点
说造型。糕类里,题材有龙凤糕、四龙八凤糕、十二生肖糕、石榴布篮糕、九狮(世)同菊(居)糕、大吉大利糕、招财进宝糕、双喜临门糕、状元游街糕、鱼跃龙门糕……花糕是面塑之最,重的可达近20公斤,分4层,最下面的是糕底层,其上为云团夹红枣,再上是糕面儿。这3层是糕座部分,是能食用的。最上面的一层,图案造型层,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神话传说、爱情故事、花鸟图案,想弄什么弄什么,中心是一个吉祥、美好。花糕是送礼用的,用在婚事中叫上头糕,用在建房上梁上为上梁糕,祝寿,为寿糕,年节活动,叫布篮糕、节节糕。
花馍比花糕用途广,喜丧节典日常交往各种活动都可用,分大花馍、对对馍、枣花馍、馄饨馍、石榴馍等等。说大,大到重十多公斤,和花糕差不多,小的像枣那么大,常用的有2斤多的,有半斤多的。花馍的图案越复杂,食用性越差,欣赏性越强。支健康说,欣赏性的可以长期放,面干了,并不影响美观。
盘顶,是不能吃的,它是祭祀活动中的专用品,是摆在食箩顶节的面塑艺术品,有人物,有动物,动物体现了浓浓的地方特色,面塑人物则是比较普及的手工艺术。
在闻喜,花馍已进入了经营,日常有用花馍的,可以到馍铺订做。做花馍用的是北垣面。北垣面,面白,筋实而韧道,与北垣麦质(地势高,小麦生长周期长,光照足)和闻喜的制酵、揉面有很大关系。北垣馍不用发酵粉或碱面发酵,而用面酵。面酵是用玉米面做原料,难度极大,工艺的尺度、环节非常微妙,面酵制不好,蒸不出好馍。做花馍,更是如此。揉面,花馍用的面粉,选精粉,比一般馍要求高,用最细的太面箩筛过才行。发开的酵腐和面粉搅拌,加水起面揉面分合合分不少于八遍,揉出来的面要光亮,有弹性。和面掺适量的醋,蒸出来的花馍白嫩,光滑;掺糖水、奶水、蜂蜜,馍除甜以外还不易干裂,存放期长,麦香也不会受到影响。
三、花馍文化
“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 ,跟晋南其他地方一样,在农村流传着许多如剪纸、花馍、布画、刺绣、草编等民间艺术,其中闻喜花馍流传最盛,因为它始终和百姓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了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丧葬花馍、上梁花馍、乔迁花馍等较为完整的花馍体系。闻喜花馍的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另有豆子、枣、胡椒等辅料;制作所需的工具为极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制作的手法以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为主。就是这些原料、工具和手法,经过闻喜民间艺人一双巧手摆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行象、飞禽走兽和花卉果实便出现在你的面前。最大的花馍直径有60多厘米,重量达10多公斤,最小的直径只有几厘米,令人惊叹。 闻喜花馍除了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不同类型的花馍有着不同的含义。如男女青年结婚时,新郎家要给新娘家蒸“上头糕”花馍,待新娘出门时,妈妈要将“上头糕”的根部一段裁下来,让一对新人带走,意为女儿应在婆家扎根,其余切成片分送给家族与邻居,表示喜鸟儿翔远了;给老人蒸的寿糕花馍,一周有九只造型优美的狮子族拥着一朵怒放的菊花,寓意“九世共居”;而五彩斑斓的丧葬“面狮”花馍,既是一种对亲人的哀思,也是人们智慧才华的显露,真可谓神工塑瑞兽,奇想镂霞;......闻喜花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形式,高超的制作工艺,赢得了广大群众的青睐,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许,中央电视台、山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对闻喜花馍作了专题采访或报道。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qiaona__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93272439.html
我的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qiaonaqiaoyu
我的微博主页:http://weibo.com/qiaonaqiaoyu/
我的词典主页:http://www.wm23.com/wiki/uc/91831.htm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