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莲(湖南湘潭产的莲子)
湘莲又称为糯莲,论口感可谓独步天下。头茬莲子,精于挑选颗粒饱满,洁白粉嫩、放入嘴里轻轻一呡,就有种独特的酥软口感。白莲色白、粒大、味甘、清香、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汤清肉绵的特色而闻名。白莲有强胃健脾,润肺养心,滋阴补血,固精益肾的功能。白莲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是传统的滋补保健食品。一般用于润肺止咳的多。
湘莲-简介
我国莲子以湖南省湘潭县产的湘莲,福建建宁县产的建莲,浙江武义县宣平产的宣莲以及江西广昌产的赣莲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国的4大莲子。其中又以湘莲为最有特色,历来作为进贡朝廷的珍品,故又称“贡莲”,被誉为“中国第一莲子”。后来人们逐渐扩大4大莲子的范围,泛指湖南莲子为“湘莲”。
湘莲-植物特征
寸三莲 为早熟品种,耐旱,生长势强。株高95~170厘米,单株叶片数30~40片,近圆形,叶径40~58厘米,叶绿色,叶片较薄、光滑,红褐色。藕较短小,质硬,主藕长60~90厘米,横径2~3厘米,黄白色,3~4节,单支藕重0.4千克。4月上中旬定植,100天后采收,采收期持续50~70天。植株开花较多,花单瓣,粉红色,雄蕊花丝附属物均为淡红色。
莲蓬大,扁圆形,亩有效蓬3 400~4 000个,单蓬总粒数平均14~20粒,多的有30~40粒,实粒数平均11~17粒,多的达25~30粒。百粒重120~140克,一般每667平方米产壳莲90~130千克。莲子颗粒大,卵圆形,3粒长约3.3厘米,故有“寸三莲”之称。莲子品质好,淀粉细,色白,香气浓,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
湘莲-药用价值
莲的种子。又称莲实、莲米、莲肉。莲子以湘莲为优,湘莲历来作为进贡朝廷的珍品,故又称“贡莲”。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 中医认为莲子性平味甘、涩,入心、肺、肾经。具有补脾、益肺、养心、益肾和固肠等作用。适用于心悸、失眠、体虚、遗精、白带过多、慢性腹症等症。
莲子中间青绿色的胚芽,叫莲子心,味很苦,却是一味良药。中医认为它有清热、固精、安神、强心、降压之效,可治高烧引起的烦躁不安、神志不清和梦遗滑精等症。莲子居住的“房子”叫莲房,又叫莲蓬壳,能治产后胎衣不下、淤血腹疼、崩漏带下、子宫出血等症。还有一种“石莲子”,又称甜石莲,是莲子老于莲房后,堕入淤泥,经久坚黑如石质而得名。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口苦咽干、烦热、慢性淋病和痢疾等症。
莲子的营养价值较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莲子中的钙、磷和钾含量非常丰富,除可以构成骨骼和牙齿的成分外,还有促进凝血,使某些酶活化,维持神经传导性,镇静神经,维持肌肉的伸缩性和心跳的节律等作用。丰富的磷还是细胞核蛋白的主要组成部分,帮助机体进行蛋白质、脂肪、糖类代谢,并维持酸碱平衡,对精子的形成也有重要作用。莲子有养心安神的功效。中老年人特别是脑力劳动者经常食用,可以健脑,增强记忆力,提高工作效率并能预防老年性痴呆的发生。莲子心味道极苦,却有显著的强心作用,能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莲心还有很好的去心火的功效,治疗口舌生疮,助于睡眠。莲子有益心补肾、健脾止泻、固精安神的作用。
湘莲 - 栽培历史
湘莲何时开始栽培,何时名登榜首,无从查考。3000多年前战国楚大夫屈原,被流放在湖南沅湘之间时,写下的诗辞中有大量关于莲的描写,如《招魂》:“芙蓉始发,杂芰荷些。”《湘君》:“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由此可知,当时湘莲已引人注目,而且莲的影响已渗入到湖南民间习俗之中。屈大夫笔下描写的“少司命”的装束是:“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复而逝。”他自己也要“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模仿“少司命”的穿着。
两千多年前的《越绝书》中,就有“沈沈如芙蓉,始生于湘”的记载。考古部门在澧县九里发掘的战国一号楚墓中,发现有莲藕等实物。1972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随葬的瓜果菜蔬中,发现有藕片,出土的竹简“菜谱”中也有藕。这些实物为湖南2000多年前就盛产莲藕提供了物证。
“湘莲”一词,在目前所见的书中,最早见于南朝江淹《莲华赋》:“著缥菱兮出波,揽湘莲兮映渚。迎佳人兮北燕,送上宫兮南楚。”赋中不仅用了“湘莲”一词,而且还提到了南麓。这正是古时湖南地域的称谓。可见“湘莲”在南北朝时已久负盛名,而此时尚未见到别的以地名称呼的莲种的记载,可见“湘莲”之名早冠于其它莲种。
湘莲 - 种类
湘莲品种主要有湘潭寸三莲、杂交莲,华容荫白花,汉寿水鱼蛋,耒阳大叶帕,桃源九溪江、衡阳的乌莲等。湘莲之中最优者为湘潭莲子。湘潭莲子不仅栽培历史悠久,而且产量高,质量优良,驰名中外,饮誉古今。尤以“寸三莲”名声最著。据传,战国时湘潭白石铺产的莲子和藕粉就进贡朝廷。汉、唐、宋、明、清各代都把它纳为贡品。
《湖南通志·物产志》载:“藕粉湘潭、湘乡产,盛于他处,甲于全楚,岁以充贡。”清光绪《湘潭县志》载:“莲有红、白二种,官买者入贡。”“土贡有莲实,产县西杨塘。既而求者众,土人种者,珍以自用。贡馈者买之衡阳清泉,署曰‘湘莲’。”直至清代宣宗(道光)年间,才“圣德恭俭,悉罢四方土贡,湘莲贡亦罢。”西杨塘即今之白石铺,所产之莲为有名的“寸三莲”。去壳后三粒连起来一寸长,故名“寸三莲”。因湘潭莲子品质极优,故有“湘莲甲天下,潭莲冠湖湘”之誉,湘潭县被誉为“中国湘莲之乡”,湘潭市誉称“莲城”。
湘莲 - 文化溯源
至隋唐时,湖南种莲已十分普遍,而且名声显赫,这从当时留下的诗词中可以看出。如唐代宋之问《秋莲赋并序》:“向若生于潇湘洞庭,溱有淇澳。”崔橹《岳阳云梦亭看花莲》:“似醉如慵一水心,斜阳欲暝彩云深。……当时为汝题诗遍,此地依前泥古吟。”从诗中可见诗人们为“湘莲”吟咏之多。晚唐谭用之写了一首《秋宿湘江遇雨》,中有“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之句,说明当时湖南芙蓉之普遍,因而湖南有了“芙蓉国”的别称。
关于谭用之诗中的芙蓉,是指水芙蓉(莲花),还是木芙蓉(拒霜花)呢?有人认为是指木芙蓉。如1986年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选》中《答友人》一诗的“芙蓉国里尽朝晖”的“芙蓉国”注云:“木芙蓉到处开放的地方。”新版《辞海》“芙蓉国”条也采此说。但引有谭诗上述词句后说:“当时湖南湘江一带多木芙蓉,故有此称。
也有人认为是指水芙蓉。1980年出版的《新选唐诗三百首》中谭诗“芙蓉国”注:“指今湖南省,因湘中多湖泊沼泽,盛产水芙蓉,所以称其为‘芙蓉国’。”还有采取折中办法的,如中国对外友好协会所编《中国分省概况手册·湖南省》释“芙蓉国”,便二说并存:“据说过去在湘江流域多植有芙蓉(一说为木芙蓉,一说为水芙蓉,即何花),所以湖南又有‘芙蓉国’之称。”
更多的人则认为是指水芙蓉,理由有三:1、谭用之的这两句诗,显然脱胎于屈原《湘君》中的:“采莲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屈原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用到水中去采山上的薜荔,到树颠去采水中的莲花,比喻想见湘君而不可得。这里的芙蓉指生在水中的莲花。谭用之两句诗也和屈原一样,指陆地的薜荔和水中的莲花。2、木芙蓉不一定要种在水边,而莲花只能种在水中。谭当时是宿在湘江,看到的是水景,水中有大面积的荷花是可能的,要说水中或水边有大面积的木芙蓉,则不合情理。3、湖南自古就有盛产莲花的记载,其普遍程度称之为“国”是当之无愧的,而无盛产木芙蓉花的记载。再有木芙蓉并无大用途,怎么会大面积地种植到可以称为“国”的程度呢?明显地此说不合历史实际。“芙蓉国”应该是指到处都是莲花的地方。明、清之际是湘莲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不仅在湘潭县大量种植,邻近湘潭的衡阳、衡山、衡南等地,以及更远一点的祁阳、耒阳等地也广泛栽培,特别是衡阳小西门外有:“西湖十里白莲花”,成为衡阳八景之一。因而封建王朝在小西门设有“莲实局”,专收莲子税。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衡阳县图志》载:“衡阳岁收莲实有税者六千余万斤,斤二百钱,值钱一千二百万。”
清末,湘莲生产逐渐衰落。民国时期,湘莲有一定的发展,为湖南大宗出口特产,产量和出口量为全国之冠,畅销湖北、广东、上海、广西、四川、贵州等省市,并由广州转销香港和南洋各埠,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抗日战争时期,湘莲生产又趋衰落。抗战胜利后,湘莲恢复出口。1946年《湖南经济》载:政府提倡湘莲生产,“在不妨碍粮食生产的原则下,方应努力于质的改良与量的增加”。莲的生产稍有提高,但因莲子税重,莲农无利可图,多将莲田改种水稻,莲子生产逐年递减。
湘莲 - 食用方法
1、莲子粥
嫩莲子20克,粳米100克。将嫩莲子发胀后,在水中用刷把擦去表层,抽去莲心冲洗干净后放入锅内,加清水在火上煮烂熟,备用,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清水煮成薄粥,粥熟后掺入莲子,搅匀,趁热服用。有补益脾胃的功用。
2、莲子红枣汤
莲藕两大截、红枣4两、莲子2两、冰糖适量,莲藕去皮切块洗净沥干。红枣和莲子用水浸泡至软后捞起。将藕块和红枣、莲子加冰糖与水煮1个半小时,至食材软透即可。可补血润肤,是长期疲劳过度,消耗精神的药补食品。
3、莲肉糕
莲子肉、糯米(或大米)各200克,炒香;茯苓100克(去皮)。共研为细末,白糖适量,一同捣匀,加水使之成泥状,蒸熟,待冷后压平切块即成。具有补脾益胃之功。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化,大便稀溏等。
4、莲子汤
莲子60克,生甘草10克,水一大碗。小火煮至莲子软熟,少加冰糖,吃莲子喝汤。具有利尿作用,可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兼治虚烦、低热等症。
5、莲子心茶
适量,用来泡茶,可以清目;此外尚有清热、固精、安神的功效,可治高热躁烦、神志不清、梦遗滑泄等症。还有降血压的作用,可用于高血压而有烦热症状者。
湘莲 - 注意事项
脘腹胀满及大便燥结者,忌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