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正确政绩观
“红旗渠精神展”期间,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带领群众修渠的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成为广大观众仰慕的对象。10月7日,我们在北京方庄的杨贵住所采访了这位满头银发的76岁老人。
记者:当年有人说您主持修红旗渠是搞政绩工程,是秦始皇修长城。您怎么看这种想法?
杨贵:工作中不管给我戴什么帽子,我只认准一条,老老实实工作就行了。林县祖祖辈辈缺水盼水,共产党再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对不住老区人民!尽管压力很大,但我还是顶住了。而且以后的实践也证明,修渠完全符合群众的长远利益。
记者:在困难时期动这么大的工程,您有把握吗?
杨贵:我15岁就参加抗日,战火中我琢磨出这样一个道理:实事求是、知己知彼才能战无不胜。修渠时我们手里有300万元经费和3000多万斤储备粮可以动用。工程动工前都是实地考察过的,而且是边干边测量,边调整施工方案。1960年,开工刚20天,战线太长,工期太慢,我们就适时确定了分段攻坚的策略。一段渠先通了,群众看到水后干劲就更大了。应该说,整个工程我们都是对群众负责,对自己负责的。
记者: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国吃粮普遍严重困难,林县怎么还会有余粮呢?
杨贵:这应该得益于我们的实事求是。1958年大跃进的时候,县里上报的粮食实际亩产是125斤,而有的县则报500斤甚至1000斤。吹得越凶的,收“征购粮”后就越困难。1958年秋后,上面命令土地要深翻1米。我一想,这不是瞎指挥嘛!就让群众只翻十几公分,结果我们的秋种都按时完成。可有的地方还有30%的土地没有来得及播种。第二年我们不但没断粮,还专门拿出1000万斤粮食来支援灾区!还是实事求是好啊!
记者:您是否觉得做大事才是大的政绩?
杨贵:我觉得不是。我一直信奉一句话:群众最关心的事,就是大事。林县1200多个村子,大部分我都去调查过。一次到一个叫四方脑的山村,睡到半夜忽然觉得背上火辣辣地疼,打开灯一看:屋子里密密麻麻爬满了臭虫!一问才知道臭虫是村子里的大害,有的村民只能到街上睡觉。我马上叫来县医院医生,彻底根治了虫害。多少年了,那个村的人见了我仍然会说:“你给我们除了一大害啊!”可见真的是群众利益无小事。
记者:您认为怎样的政绩观才是正确的?
杨贵:说到底,就是实事求是为群众办实事。如果只做表面文章,会很危险,群众会对你丧失信心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我觉得很及时,很受鼓舞,领导干部就应该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解决他们关心的问题。抓住了这一点,我们的党大有希望!
成就
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人们都如此评价杨贵说:“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
杨贵,1954年4月,26岁那年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当时就下了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非得把林县贫穷落后的面貌给它改变了不可!他当年在林县整整工作了21年。林县位于河南正北靠近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地方,是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面积2046平方公里,其中一半是荒山。他率领林县人民,历经数载,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参加修渠的干部民工每天每人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在艰难的施工条件下,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没有款项、物料自己筹,不会技术干中学,知难而进,坚持苦干10个春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垒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起来。红旗渠的建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
我的主页:http://abc.wm23.com/yanglemon
梧桐子家乡:http://www.wutongzi.com/kan/henan/anyang_linzhou.html
微博:http://weibo.com/u/5052711207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052711207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