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文艺

家乡区县: 唐山市开平区

 

文艺人才是实现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制高点,也是全面推进文化名城战略进程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市在加快建设文化名城进程中,坚持把各类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在政策上扶持人才、在待遇上吸引人才、在感情上留住人才,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唐山文艺家队伍建设成效斐然,文艺家们以题材多样、形式新颖、阵容强大享誉全省乃至全国,同时在创作上实现了突围和超越,审美个性普遍觉醒,主体精神迅速确立,艺术视界大大拓宽,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态势。

各种体裁齐头并进。唐山的文艺创作并不是以某一种创作体裁为特长,而是呈现出全线出击、齐头并进的态势,每一个门类都有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人物。如诗歌中的张学梦、刘晓滨、徐国强等,小说中的关仁山、长正、单学鹏、墨瑶、何玉湖、肖波、张楚等,散文中的长正、马嘶、张丽钧、李思业等,报告文学中的王立新、孟翔聚、张庆洲等,文学理论中的马嘶、赵朕、杨立元等,影视文学中的关仁山、王家惠、墨微等,儿童文学中的董天柚等,广播剧中的墨微等,戏剧文学中的于英、陈家河等,音乐文学中的郝立轩、李川等,地方戏剧音乐创作中的韩溪,地方民歌演唱中的刘荣德,音乐创作中的杨煜、石金城等,美术创作中的乔文科、刘文圃、周亚安、孙震生等,舞蹈创作中的范锦才等,都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全省其他地区并不多见。

创作梯队依次续接。唐山文艺家群体传承有序,从未出现过断档和间隔,如长江波浪,层层推进。老一代艺术家依然老骥伏枥,创作势头强劲。如张学梦一直在诗坛上领唱,创作了《人类诗篇》《祖国诗篇》等大量的诗歌。郝立轩的长诗《喊黄河》,已成为当代为数不多、广为流传的经典之作,成为历代经典诗歌朗诵会的必咏篇目,并列入了全国各大中专院校的辅导教材。马嘶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一代宗师魏建功》《百年冷暖: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生活状况》等多部作品,以显真和写实的手法再现了值得回望的人生历程。长正创作了《乡井旧事》系列散文,虽是往事的回忆,读后令人倍感温馨亲切,令人追溯那流失的岁月,感怀那过去的年代。墨瑶专注于滦河文化的研究,创作了电视剧《京东三支花》,延展着老呔文化的传统,杨永贤的长篇小说《女人韵歌》《女人善良》《潇潇雨歇》“女性系列”小说,大力歌颂了不同历史时段集中国传统美德于一身的中国女性形象,并对整个人类文明进程进行了深刻探究。中年作家锐意进取、创新奇异,成为了创作的中坚力量,作品的丰厚,质量的优良,手法的创新都令人称道。如关仁山的长篇小说《天高地厚》《白纸门》《麦河》,北董的长篇儿童文学《不一样的兄弟》、长篇童话《大魔法师为什么忘了密码》,王立新的长篇报告文学《曹妃甸》《从唐山到汶川》,刘晓滨的报告文学《唐山,唐山!》,李润平的报告文学《四天四夜》,何玉湖的长篇小说《是什么使我们幸存》,肖波的长篇小说《告状之后》,吴慧生的长篇小说《血光》,徐国强的诗集《悲壮》,墨微的电视连续剧《误入军统的女人》,王家惠的电视剧本《曹雪芹》《唐山大地震》,任荣会的电视剧本《大龙脉》,杨立元的理论专著《创作动机论》、评论专著《唐山作家论》,郝立轩的歌词《天下百姓》《我的祝福你听见了吗》等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唐山文艺家的后续梯队也较为强盛。在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的今天,唐山文艺家脚踏实地,积极投身于新唐山的建设之中,更加沉实地洞视本土文化的深层内涵,用文学艺术传递着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恋。如诗歌中的李志强创作的长诗《铿锵西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铁路建筑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壮举,高度赞美了为民族振兴、国家复兴而无私奉献的建设者们,东篱的诗论集《低于生活》,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思考,小说中的张楚的《樱桃记》于细微处逼近人性,表现了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坚忍和伤痛。散文中的张丽钧、碧青、贾玮等青年女作家在创作上也表现出了新的审美追求,她们的散文多以自然之物或生活琐事呈现自己的心灵感应,在富有情感魅力的话语中表现出一种审美体验的细腻性、言说的亲切性,在对绚丽多姿的景物呈现中,始终流注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景物为乐的审美情思;自然景物在她们情感的辉映下,情与景偕,境与意会,弹射出动人的美学魅力。

梅子(2014-05-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