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州刺史--何映柳

家乡区县: 广东省兴宁市

何映柳(1715—1779),字毓载,号麟山,兴宁石马镇人,乾隆六年(1741年)中了举人,第二年接连中了进士,出任云南省临安府通海县的县令。他到任后,惩办奸邪,革除弊害,政绩卓著,受到人们的称颂。当地的布政使以水当酒,给他饯行,赞扬他为官清白似水,后调宁洱县令。宁洱即普洱府,是有名的难治的县,狡黠的官吏和奸诈的衙役,互相勾结、为非作歹。映柳到任后,每天严肃地坐在公堂上,等待办案,一有诉讼人到来投诉时,便随即审讯判决,一时案桌上没有拖延未决的案卷。每逢因公下乡,映柳尽量减少随行人员,并自己带了费用,不打扰人民。人民几乎忘记他原是一个下乡来勘验案情的长官。他清兼勤谨,惩饬史治的作风,闻名当时。由于政绩卓著,映柳很快被提升为剑州吏(即知州),到剑州上任几个月后,因父亲年老,请准辞官归家。

宁洱有丰富的银矿,映柳在宁洱担任县令时,有某姓大商人,屡次呈请准他投资开采,映柳皆不答应。那个商人是有相当势力的,买通映柳的同省年友去说情,并许诺如果给那个老板开采银矿,将给映柳一大笔钱。但映柳更加坚决拒绝。他说,矿业还没有兴办,人们听到开矿的风声便埋怨起来了,实在大不方便。那位朋友也无可奈何,终于听从映柳的意见。据传映柳友临别时,曾作诗云:“十年相处两相欢,彼此何曾半语寒。捧酒劝君匕见绝,好心翻作恶心看,”映柳以杨梅为题,作和诗一首:“生来素质本非甘,溅齿留酸解暑堪。宁掷道旁当苦李,不能贬味媚人甜。”他清风高节,使友感叹不己。映柳辞官回家几年后,矿山附近的人便发生叛乱,询问他是什么原因,果然是因为开矿激怒了当地的人民,其友这时才佩服映柳有先见之明啊。

映柳为人坚毅严正,人们不敢以私情请托他。辞官归家后,他对父母十分孝顺,长年不到城市。一天,他一亲戚家的牛被贼偷走了,那亲戚到县官那儿去报案,县官没有理睬。那亲戚知道县令平素很敬重映柳,便想请映柳去向县令说一说。映柳坚辞不去,却拿出比那牛高很多的价钱补偿规定给那亲戚。当时兴宁的县令唐仕谨仰慕映柳的道德学问,却一直没有机会见面,故特地写了信,准备了礼物和银元,三次派使者到映柳的家中去迎接他。映柳到后,受到盛情的款待。有人这样议论唐士谨,说他竟好似东汉的陈藩崇敬徐稚一样,真太过分啊(陈藩担任豫州太守时,不接待宾客,唯独给徐稚专设一张大椅、徐稚到来恭迎他坐,徐稚走后,又把大椅悬挂起来不给别人坐)。映柳就是象这样的被人敬重。

映柳为人性格刚直不阿,忠诚老实,在官场上也清白如水。辞官回家后,家里人先是不明白他辞官的原因,只见他又是空空如也回来,心里实在不悦。后来,才慢慢明白他是辞官种田了,于是乎对他就不那么孝敬了。映柳对此早有觉察,但又觉得一时难于道明自己心事,只得暗记在心,慢慢想出条妙计来。

一天,他唤媳妇,买回一条鲤鱼煎好给他下酒。媳妇照办,将鲤鱼煎得两面焦黄,香喷喷的,但何映柳好像舍不得吃似的,一连三天亦是如此,只管吩咐媳妇加油再煎,煎得鲤鱼硬梆梆的,起了层金黄色的厚皮。第四天,当媳妇再把鱼端上时,他将筷子用力一夹,鲤鱼一点肉也没有了,只剩下鱼皮包着鱼骨。他顿时脸上起了层霜,召集家人,瞪大眼睛,吹起胡子,喝道:“哪个大胆偷吃了鱼肉?”家人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出声。何映柳又将手杖往桌上敲打起来,对着媳妇斥道:“定是你这不孝之媳,该打三十大板!”媳妇正想分辨,手杖已高举过头,吓得她连忙双膝跪下,连声求饶:“是媳妇不孝,请公公熄怒,下次再也不敢了。”何映柳反而哈哈大笑,把面如土色的媳妇扶起,笑着说:“鱼肉乃是我取去吃了,这样的官老爷再做下去,不知还要做出多少伤天害理的事来!……”家里人听罢,才恍然大悟,以后果然对他十分孝敬起来

映柳生活十分俭朴,清贫刻苦,但他对风教道义,却十分重视,对生平交游的老师、朋友,念念不忘。给他授业的老师何遂,是一个贫寒的读书人,当八十岁以岁贡生被派担任广东始兴县的训导时,映柳给他亲自筹办旅费,并护送他赴任。当时的人都十分钦佩映柳如此重视情义。

映柳六十五岁时,在家逝世。

(2014-05-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