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人物

家乡区县: 福建省荔城区

林披(公元733-802年) 字茂则、茂彦,号师道,唐高平太守林万宠之次子,莆田县人。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经擢第,为将乐令、迁漳州刺史、澧州(今湖南澧县)司马、康州(今广东德庆)刺史,贬临汀郡曹椽,改临江(今四川忠县)令。后授临汀别驾知州事,汀俗尚鬼,作《无鬼论》以晓喻民众。官终检校太子兼苏州(今江苏苏州市)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卒后赠睦(今浙江建德)刺史,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州刺史,世号“九牧林家”,是莆田家喻户晓的家族。

黄滔(公元840-911年) 字文江。莆田县(今城厢区)人。唐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登进士,官国子四门博士,因宦官乱政,愤然弃职回乡。王审知主闽,奏授御史里行,充任威武军节度推官。黄滔是晚唐著名诗人,《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一百多首。还曾辑唐代福建人诗作刊行《泉山秀句集》30卷,是第一部闽人诗歌总集,对保护福建文化起了一定作用。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学家,人称“闽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黄御史集》被收集于清代《四库全书》和《丛书集成》。他曾规劝王审知“为开门节度,不为闭门天子”,崇节俭,减赋役,与民休息;开港路,兴海上贸易;建学校,发展地方文化。故闽境三十年免受兵祸,并以礼相待避乱来闽名士,使其安居福建,从事各项工作,其功绩为世人所传颂。

林默(公元960-987年) 莆田县人,晋代晋安郡(今福建福州市)王林禄之十二世女录,唐闽中望族九牧林之后。其父林惟悫,官都巡检,居湄洲屿(今福建莆田市湄洲岛)。林默生于宋建隆元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酉时。出世至弥月,不闻啼声;因名曰“默”。自幼聪颖,不类诸女;八岁从塾师训读,悉解文义;十岁始喜净几焚香,颂经礼佛。自小即习水性,善驾舟、泅水,通晓气象与海道。十六岁起,矢志不嫁,专为商人、渔民救险排难,被人称为“神姑”。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实九逝世。不久,乡要在湄洲岛上立祠祀之,号“通贤灵女”,尊为“妈祖”或“娘妈”,并定每年三月二十三日为“妈祖”节。由此日趋神化,被海上商人、渔民奉为“海上救护神”。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宋徽宗始特赐“顺济”庙额;南宋时多次被封为“夫人”、“妃”;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加封“天妃”。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平安往返,曾奏建南京、太仓、长乐天妃行宫,立碑纪念;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进封“天后”。至今,海内外许多地方均有奉祀妈祖庙宇。其中以台湾表现最为突出,每年虔诚的信徒们都会不辞辛劳,特地在妈祖诞生节乘坐飞机过来。

蔡襄(公元1012-1067年) 字君谟,号莆阳居士,仙游县人,北宋名臣,政治家、园艺学家。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登进士,时年19岁。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忠惠”。蔡襄知识渊博,为官清廉,不徇私情,忠直敢言。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等四臣因反对权相吕夷简而遭贬谪,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抨击此事,伸张正义,名声大震。知谏院谠论直言,名列“庆历四谏”。在地主任职时,同情人民疾苦,免除苛杂赋税,兴办学校禁止陋俗,兴修水利,绿化道路,多方造福于民。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旱灾严重,奏减福州人民的丁口税。出知泉州时,主持修建了中外闻名的洛阳桥(万安桥),便利了福建南北交通,促进了泉州内外贸易发展。蔡襄在园艺科学也有建树,所撰《荔枝谱》和《茶录》等书,为茶、果栽培作出杰出贡献。《荔枝谱》为现存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树栽培学专著,近年已译成英、法等国文字流传。擅长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代著名书法家,其书法楷行皆妙,尤以“飞白散草”为最。书迹传世有碑刻《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墨迹有《谢赐御书诗》和书札诗稿等。诗文清妙,造诣较深,有《蔡忠惠公文集》传世,内集诗歌370首,杂文584篇、奏议64施展。

郑樵(公元1104-1162年) 字渔仲。学者习惯称之“溪西”先生、“夹祭”先生。宋兴化县(今莆田县)人,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十岁闭门读书,不应科举,刻苦学问,博览群书,三五年著书,十年搜访图籍,一生留下81部900多卷著作。郑樵第一个创立了中国通史体系。其历史巨著《通志》200卷、500多万字,集天下书为一书,与杜佑的《通典》、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三通”,后人评价极高。《通志》、《尔雅注》、《夹祭遗稿》、《六经奥论》等皆收入《四库全书》。

莆田的名人还有很多,这里介绍的仅是其中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人物,期待大家主动发掘。

Irise沫沫(2014-05-1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