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代才女、歌师刘三姐(又称刘三妹),其一生漂零,以歌为乐,性刚义胆,行善爱民。千年以来,她的传说故事传颂两广民间。
六十年代初,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由著名剧作家乔羽改编的电影《刘三姐》放映后,轰动全国影坛,刘三姐的形象进一步深入人心,蜚声华人世界。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广西出了个刘三姐是无疑的了。然而,乏人知晓的是,座落在漠阳江畔,依山傍水,风景瑰丽的春湾镇竟是刘三姐的第二故乡。
刘三姐究属何处人?对此,历代学者众说纷纭。南宋王象之的《与地纪胜》云:“刘三妹春州(今阳春)人。”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说:“新兴女子有刘三妹者,相传为造歌之人……土人因祀之于阳春锦石岩”。清张尔翻在《刘三妹歌仙传》中则说刘三姐是广西贵县西山人。而当代作者何浩深也于1987年8月12日在《南方日报》发表题为《刘三姐新闻》的文章,对刘三姐究竟是壮人还是汉人,引用了《肇庆府志》和《阳春县志》的记载,表述了刘三姐是广东人的见解。
据此种种,以笔者的浅见,刘三姐究属何处人并非重要,而重要的是刘三姐文化及其传说在民间产生的影响,这才是引无数学者竞折腰的学术课题。
刘三姐旅居各地传歌的生涯,主要浪迹于广西广东两地,故有“刘三姐出于贵县白石山,死于阳春黄泥湾(春湾)”的传说。旧《阳春县志》载云:“铜石岩在城北八十里思良都(今春湾)……相传新兴女子刘三妹于此修行,得道而去。”又载:“铜石岩又名通真岩,相传为唐代女仙刘三妹修真之所,歌名故迹宛然在目。”据此,刘三姐在春湾通真岩得道升仙是无疑的了。而据诸多的传说,其青年时期多在广西贵县、桂平、平南、容县、宜山等地传歌,故广西现在每逢春节、三月初三和中秋节,各族民众都纷纷赶集歌墟,形成了广西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流传有歌墟、歌节、歌会的风俗。
刘三姐居铜石寺期间,常常为乡民排难解忧,如传说潘财主故意放鸭践踏佃户的禾苗时,被刘三姐施展法术破案,迫使财主赔偿佃户损失等故事,深受人们敬仰。刘三姐在春湾的歌声惊动了著名山歌之乡莲滩镇的歌王,他决意到春湾与刘三姐见个高低,最终,莲滩歌王还是向刘三姐低头认输。而刘三姐却与朗宁白鹤书生张伟望对歌,同声同心,遂缔仙缘。岩内一篇明万历年的石刻云:“寻真何事远搜求,尘世仙踪胜十洲;人去月侵丹灶冷,崖深雾障禅林秋。缓带他郎歌白雪,衣冠人老拥青丘;忻逢此日叨陪从,应拟乘搓云汉游。”
千百年来,岩溢灵气,缥缈仙山。正是因为刘三姐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宋真宗皇帝也对这位歌仙大为嘉赏,于咸平二年遂将铜石寺赐名为“通真岩”,并赐御书藏于石室。“通灵古石仙遗迹;真赏名岩御赐书”这副鹤顶格楹联以及“宋帝真宗名锡通真谨缀联语昭告后人”的落款,于今可见。
铜石寺被赐名为通真岩后,更引历代宦官文人络绎不绝,纷纷慕名前往览胜观光。
千年古迹,历尽沧桑。通真岩最后一次重修是宣统元年(1909),时任知县郑业崇亲笔书“通真岩”三字。此后,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刘三姐文化胜地,遭受了无限的创伤,目睹其残垣断壁之惨状,无不令人痛惜啊!如今,岩之古貌虽未修复,但尚存的“刘仙三姐歌名”及其缉麻用的水碗麻篮,乃刘三姐浪迹两广独有的遗物。此外,据旧《阳春县志》载:“唐贞观年(637),刘三姐祖父坟建于思良都(今春湾)铜石岩东山腰(现称刘三岗),相传春夏不生草。”古墓今尚存。由此可见,刘三姐到春湾后,连祖父坟墓也迁建于此。还有,岩内的“仙踪”、“缥缈仙山”、“歌台暖响”、“无欲则刚”、“霄寸生云,天下雨泽”等石刻琳琅满目。
刘三姐升仙后,乡民依依不舍,为了纪念她,选用精良的木料雕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刘三姐像,安放于石室让人们瞻仰。纪念刘三姐时,乡民习惯于每年二月十五日“刘三诞”时做醮会。是日,乡民齐集庆祝。庆诞开始,首先是礼炮齐鸣,接着是佛道喃颂,八音吹奏;擂台对歌,跳高调仙舞等活动持续多时,场面好不热闹。礼节完毕后,乡民抬起刘三姐像,旗幡先行,鼓乐喧天,巡游乡村,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至今,庆祝“刘三诞”活动虽然没有持续下来,但是,刘三姐智斗财主被乡民亲切地称为“鸭仔妹”的故事依然传颂民间。
刘三姐在春湾,她的仙迹传奇,为春湾的历史增添了无限的光彩,这是民族文化的共有财富。今天,春湾镇成为广东省级旅游度假区,除了拥有得天独厚的风景资源之外,春湾的人文历史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因此,应进一步深挖文化资源,把美丽的山水和刘三姐文化和谐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条文化与旅游联姻的发展新路,打造春湾旅游文化的独特品牌,这点,或许值得我们深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