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乡有个传统习俗,哪家做了粑子,还向左邻右舍、近亲好友馈送,相互祝福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圆圆满满。蒸熟的粑子除了当天吃,其余用竹篮装着挂吊起来,以后,每餐做饭时,取下几个粑子放进灶膛内,用余火焖着,过一会夹出来,粑子周身起一层深黄色的壳子,吃起来别有一番情趣。
过去,应城街市上有专门炕细米粑的小贩,小贩把蒸熟的粑子放在火炉铁网上,两手不停地翻动,使粑子均匀受热,不一会,发出吱吱的响声,飘出阵阵香味,粑子炕得内熟外焦,令人垂涎。
做半月粑的日子里,几家人相邀在一起,把平常集好的细米,用水浸半日,捞起来,送到加米厂去磨成米粉。接着把米粉拿回家,倒进饭蒸里面,沿锅边加水、添柴、点火、煮米粉。村村湾湾,家家户户,就到处有蒸米粉的锅灶,有吃刚刚出蒸细米粑的大人小孩,有满处飘香的米粉味。
各家当家的男人,早已准备好了粑缸,邀好左邻右舍。女人把出蒸的细米粑倒在粑缸里面,男人们你一粑棍,我一粑棍,片刻之间揣好一缸粑,他们边揣绕粑缸旋转,用粑棒子把揣好的米粑撬到簸箕里面。老大伯早已站在簸箕前做好准备,用他的手按成一个个长方形的圆筒,放上一日,用刀把成长方形的圆筒粑,切成巴掌大的细米粑,放上几天,就用水浸。
半月粑易存放。将细米粑放在水桶或水缸里,添上满桶或满缸的水,隔一段时间换一次,能从头年腊月放到第二年的五月份,拿出来烤着吃,照样不变味不变色。听大人们讲:在抗战时期,湖上的战士缺少粮食的情况,许多农民把细米粑送给战士当干粮,填饱了不少战士的肚皮。至今,许多战士对她,情有独钟。
半月粑多种多样,味道不一。小时候,在大人的引导下,我对各种细米粑进行了一一的品尝:有高粱加细米做成的糙米粑,味道爽快,能降血,吃起来绵甜爽口,回味无穷,无论老少都喜欢;有绿豆加细米做成的绿豆细米粑,这样的细米粑能清热解毒,浓郁清香,美味滋滋,无论男女都喜欢。年前年后,小孩大人放在灶里火烤片刻,片刻就能吃,既易熟又便捷。
吃半月粑不能一次性吃过量了,她不易消化,吃后要运动。往往初吃的人不知道,大都上过当,认为味道甜甜,又好吃,就多吃几块,当天没感觉,到第二天就不舒服。
如今,家乡的半月粑,不光在家乡成为大人小孩喜欢的食物,还成为超市的绿色食品,也成为一种传承文化、文明的载体。这就是我家乡的半月粑,土生土长的半月粑,名不见经传的半月粑,朴质无邪的半月粑,小却能易熟,小却能便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