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点心是甘肃岷县特有的传统手工制作的酥食点心,在岷县的大街小巷,随处都可见岷县点心的卖点,而且在附件的区县都享有盛名,吃过它的人都是赞不绝口,它有着200多年的发展历程,现在的它 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南北点心制作工艺,逐步形成的特色食品。在原有岷县点心的基础配料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提高,不断的调研,了解大众的口味,精心研制,精准筛选配料的基础上打造出岷县天酥点心。
点心起源
岷县人把点心又叫“酥食”,其实岷县点心就是由中国古代所说的“酥”发展而来的,是一种有甜馅的酥饼。至少在汉代就有酥类面食,《三国演义》里有杨修戏弄曹操的“一盒酥”,所谓的酥,就是今天的酥饼之类的食品。酥类大多为水油面皮酥。按照加工方式分有:明酥类,如鸳鸯酥油、萱化酥,藕丝酥等;暗酥类,如双麻酥饼等;半暗酥类,如苹果酥等。其他还有桃酥、莲蓉甘露酥等混酥品种。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地处甘川公路过境地,自古以来就是商贾云集、商品集散的繁华商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自唐代以来,茶马互市就在这里得到发展,明代达到鼎盛时期。由于经济文化交流与贸易的发展,岷县人养成喜经商、善经营的传统。岷县点心就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收南北点心制作工艺,逐步形成的特色食品。
制作原料
主要有:小麦精粉、小榨清油、猪油、沙糖、绿红丝子、蜜饯玫瑰、核桃仁、花生仁、豆沙、绿红丝子、玫瑰花、核桃仁、花生米、冰糖、白沙糖、豆沙和各种香料。
岷县点心的特点
皮薄个大,加工原料丰富,生产工艺考究,而且是全手工制作,油而不腻,酥而不散,皮薄如纸,馅香满口。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点心的制作技艺比以前又有了大的改善,产品朝着绿色、低糖、环保、有机的方向发展。
馅子的制作
先将小麦精粉蒸熟,凉冷擀细,并用细箩过一遍,然后放入大油、清油、芝麻、花生米、核桃仁、红绿丝子(桔皮用糖淹制后切成的长条)玫瑰花(也需用糖和酒淹制)拌匀待用。
皮子面制作
皮面是由一定比例的水、面、油揉和制作而成,百分之五十的油和百分之五十的面和匀就是油面,也叫“酥”。把皮面和油面卷成面卷,擀开,然后包入馅子,呈圆型然后压扁,最后在点心表面用食用色素压花,并压上黑白芝麻,然后用铁鏊加木炭烤熟即可(现在改用烤箱烤制)。
尝过的都叫好
岷县点心加工工艺考究,制作出的点心油而不腻、酥而不散、馅料丰富、皮薄如纸、馅香满口。“飞皮儿薄如纸看的清却数不清,含在嘴里倾刻即化,和里面的瓤浑然一体”。可以想见:飞皮儿上红花绿叶黑芝麻映衬着润白的点心,装盘后呈现在婚宴等席面儿上,那可真是精神和口味的双重享受。
品尝过岷县点心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来,对它赞不绝口。而点心好吃,做起来却不那么简单。最早的点心是放在一种叫做“鏊”的平底铁锅,直径足有一尺八寸以上,没有把手,锅盖用厚生铁制成,四周稍向外侧翘起,用三根铁丝把锅盖钳住,上部集中拧在一根横着的粗木杆上,从梁上穿根绳子垂下来把木杆吊起来如同菜贩用的手工称一般。
制作与发展
岷县人把做点心的过程通常称为“炕”点心。炕点心前,先在盖内拢起旺旺的碳火,“鏊”底下的大土炉灶里用碎柴,麦衣架起微火,以保证“鏊”内温度均匀,当 “鏊”发热时,只要轻轻压一下旋在半空的横木杆的另一头,盖便被抬起,架有碳火 的大盖就围绕一个圆心,转到旁边。这时就可以把包好的点心一一摆放在“鏊”内,然后用同样的办法把铁盖还原。炕到一定时间,还需用以上杠杆原理挪开铁盖把点心用铁铲翻过来,盖上铁盖继续烘烤。而现如今的电烤箱既减轻了点心师傅的工作量,也使更多人能够吃到香酥可口的点心。
1935年红军长征两次途经岷县,留下了“哈达铺的锅盔香又甜”的美名。红军将领宋任穷,食用岷县点心后感慨地说:“岷县是中国革命的加油站”。从此岷县点心在人们心目中增加了更多的向往之情。
改革开放后,民间点心师重操旧业,个体作坊发展到几十家,并生产出清真、大油等多个品种。县政府招待所以市场为依托,进一步改进工艺,采用现代化的大型红外线烤炉,用料考究,并增加新原料,如红绿丝、玫瑰花、核桃仁、果仁、白砂糖、冰糖、豆沙和各种香料,精心制作,使点心货真价实,质量上乘。
看到这些,想不想尝一下呢?梧桐子网站购买:http://www.wutongzi.com/pro/cp/13160.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