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休宁,年糕是过年时人们不可缺少的食品。过年前夕,家家户户都打好年糕,在除夕之夜边吃年糕边守岁,别提有多惬意了。年糕本来就有“年年高”的意思,有的人家还在年糕上撒点儿花生、红枣,就更有长寿、兴旺的吉祥寓意啦。
去年过年时,我目睹了打年糕的热闹场面。村里的几户人家聚在一起,打年糕这活儿分工还真细致:有烧火的、蒸粉的、打糕的、切糕的、点红的。每户人家已经磨好一袋糯米粉,白白的、细细的。
打糕前半小时,在磨好的糯米粉中均匀地撒上一些水,让糯米粉吸收一些水分,听外婆说,这样打出来的年糕更糯些。接着就要蒸粉了,只见大柴灶上的大铁锅里竖着一个巨大的木桶,一位老爷爷正用双手一层一层地往大木桶里撒米粉。大柴灶里火烧得旺旺的,一缕缕热气直往上冒。过了十几分钟,大木桶里的糯米粉就蒸熟了。
最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打年糕开始了。只听见“哎哟”一声,蒸熟的一大桶粘在一起的米粉倒入了石臼中,这时,外公出场了。他手里拿着一个大木锤,在糯米粉上倒了少许水,然后,拿大木锤使劲地敲啊敲。敲了一会儿,又停下朱,用手去揉几下,就像是给年糕做桑拿。打了一会,外公还叫来一位助手,帮他为石臼中的年糕翻身。外公打一锤,助手把年糕翻个身。这样反复几次之后,年糕的雏形就初步完工了!
“好喽!”助手抱起打好的年糕团,扔在早已准备好的门板上,这时,一群妇女、小孩七手八脚地拉动着年糕团,把它拉得长长的。我这个在城里长大的孩子也加入了队伍,别提多带劲了!更值得一提的是,把长长的年糕切成一片一片的小年糕的不是“刀”,而是一根细线,这样一点也不粘手。你看,朴实的农民多聪明!
有几个手巧的奶奶,把年糕做成鱼形、花生形、元宝形,还在年糕上点上红色的小圆点,预示着“年年有鱼”、“年年高”。至此,打年糕工程就算全面竣工了。
刚打好的年糕,用手一捏,软软的,粘粘的。咬一口,糯糯的,韧劲十足,我被粘得满嘴是年糕。刚打好的年糕可以“拿起即吃”,已经冷却的年糕可以与白米烧成“年糕粥”,用红糖拌一下,食用味道更佳。还可以用油炒着吃,撒上几粒芝麻,你准会吃得三天三夜不会忘。
我和家乡的年糕之间还发生过一些小故事呢!记得有一次暑假里,我吵着要吃年糕,于是爸爸从超市里买了年糕来给我吃。我咬了一口,滑溜滑溜的,一点也不糯,便嚷着:“这不是年糕,这不是外婆家的年糕!”后来才知道这是机器加工的年糕,自然没有家乡糯米年糕的原汁原味了!
家乡的年糕,我爱你!我爱你雪白的颜色,我爱你糯糯的口感,我更爱你土制土打的感觉。
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www.wm23.cn/bihuang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