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历史名人——云志高

家乡区县: 海南省文昌市

云志高(约公元1644——约1715):字载青,号逸亭,。四岁丧父,六岁为乱兵所掠,漂泊于异乡,在福建一个周姓家里寄养成人。周家对他象亲人一样,初学书法,后专心学琴,“虽祁寒酷暑卧病应酬,未尝少辍。而乎生颠沛流离,母子相失,牢骚哀怨之怀,感慨不平之气,语、默、动、静莫不于琴焉寓之。“他认为弹起琴来可以“忘乎顺逆之境“,“泯其毁誉之形“、“众事为之不纷“。他就是这样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从事琴学(《蓼怀堂琴谱•自序》)。他虽饱经忧患,却“为人喜交游,冠盖相望于途。每朝出暮归,衣不解带即鼓琴。或宴客池管,列坐陈觞,吴歌楚舞,少间,即对客鼓琴。“他曾多方托人探求从小离散了的母亲,最后,终于在时隔三十年之后,和母亲团聚。他“尝遍访吴、越、齐、楚之以琴名世者。及至燕京,与国师金公吾易声调契合,针芥相投。入粤相访,戾止池亭,留连两载,尽传其秘。因嵇订撰注,全面成谱,寿诸梨枣“(《蓼怀堂琴谱•黄国璘序》。现存《蓼怀堂琴谱》所收三十曲,就是云志高和金陶两人的传谱。书中的字面看起来就好像天书一样,字体非常怪异,一般人无法看得明白,据说当时只印了几十本,是广东有名的古琴谱,我翻着这整本“天书”疑惑不已地感叹道:“这能看得明白吗?”梁老师谐趣一笑说:“哎?慢慢看我是看得懂的,不过我得打个谱,里面有好几首歌我可以弹奏出来。”梁老师所说的整理,叫做打谱,就是说将当时的谱记改换成现在的五线谱或者简谱。

重新把注意力拉回到这本琴谱上,梁老师用讲古老的语气跟我说,在它背后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据说作者云志高(海南人)自小与母亲失散,二十多年后居然在无意中重逢,然而母亲已双目失明,能够辨认自己儿子的唯一途径就是,儿子背上有一个小肉瘤,为纪念这个难忘的时刻,云志高编作了这本谱书,所以书名怀堂,就是怀念母亲的意思。

承先桥位于文城镇东横山村口,桥东西走向,全长80米,宽5.4米,为十一孔平板石桥。由于桥长且道路平缓相连,两侧的水塘杂草丛生,乍一看,还以为是条路,转到侧面,才依稀见着拱形的桥墩。横山渡(古称云庄渡)从前没有桥,靠渡船淌水过河。

传说清康熙九年(公元1671年),住在文昌河边的云志高因发大水,为乱兵所掠,自幼与母亲失散,流落到福建会嵇。由于天资聪明,擅长音乐创作,自成《志高板调》派,至今仍在福建流传。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他多方托人探求从小离散了的母亲有了音信,因思家心切,获准回乡探母。到河边想起三十年前母亲背他过河的苦难情景,解囊造桥。石桥于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建成,取名“承先桥”,意为“承先顺母志也!”,百姓又称“孤寒仔桥”。有至今仍树立桥头的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创建云庄渡承先桥碑记》碑文为证:“县东去二里许,有渡曰横山,有云氏聚族世居近此,故又名云庄渡。河面宽数十丈,海水由清谰港达于此,潮汐日至。”“慨然捐数千金,采巨石跨河为梁”,“始于庚辰冬,落成于丙戌春,凡七年”,“桥名承先也,抑余闻奉其母太安人命为此故名以纪。”

三百年来,原桥保护较好,现今仍在使用,实属不易。因损坏较严重,急需维护抢救。

judas(2014-05-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