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铺白戏

家乡区县: 广东省湛江市

      古镇安铺的一种古老艺术,已有80年的历史。“八音”是中国古代乐器的统称。安铺音乐爱好者李元明秀才对古代“八音”整改创新,采用本地特色的民族乐器:手铃、小扣锣、小钱、木鱼、清磐、煞板、小鼓各1个,横萧、洞萧、大筒各一支,高胡、二弦、三弦、沉胡、琵琶各1架,椰胡、月琴、秦琴各2架,共21件,以当地传统的民间音乐曲调《报春来》、《小桃红》、《浪淘沙》等为协奏曲。“八音”队由21人组成,上街游行时,每人手执乐器1件,列队而行。人人身穿长衫马褂,衣冠楚楚。操音响者行在前,弄萧琴者随于后。各种乐器均缀上五彩带、丝带、绒球,五彩缤纷,蔚为壮观。行进间,姗姗举步,徐徐而行,音韵飘逸,萦回长空。街道两旁,观者如堵,男女老少,欢欣鼓舞。每年元宵佳节及端午龙舟竞渡之时,“八音”队均出队演奏,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安铺白戏俗称“白戏仔”,流行于廉江县西南及毗邻遂溪县和广西合浦一带,有200多年历史。主要是杖头木偶戏,也有人物扮演的舞台剧和曲艺。唱词通俗,音乐、唱腔优美动听,伴奏乐器独特,表演淳朴有趣,富有民间艺术特色,深为当地群众喜爱。白戏的唱词结构,基本上是传统的七字句、民歌格式,根据情节内容灵活插入活动句。道白分为口白、韵白、诗白、英雄白等。各种道白的灵活运用可以收到不同的效果。其音乐包括板腔、小曲和锣鼓。

      白戏又称木偶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的安铺附近曲龙村,初时以竹筒配奏,群众称之为“竹筒戏”,又叫“木鱼班”。至嘉庆年间(1796-1820),曲龙村艺人到广西、云南等地当挑夫,受到各地戏曲的影响和启迪后,在演出时加进音乐伴奏,从此“竹筒戏”改称为“白戏”。道光年间是白戏发展的兴旺时期,唱腔更新,乐器多样,音乐曲调丰富。而且参演的人越来越多,仅曲龙一村,当时就有8个白戏班。白戏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当时一些名士的重视。曲龙村白戏艺人黄明中的孙儿黄成凤,弃考功名,随班演出,他编演兼优,被称为“白戏状元”。道光后,本县白戏木偶剧团先后高达20多个,取代了吴川木偶戏在当地的地位。白戏最初演出的剧目,多是根据民间传说进行“即兴”演唱,随后对其他剧种的剧目进行移植和改编,情节曲折,富于喜剧色彩,反映移风易俗的《红梅迎春》,风行于湛江地区,剧团争相竞演,备受观众欢迎。

      此外,还有廉江市雄鹰舞、吴川市的貔貅舞,也是湛江民间风俗舞的“土特产”,刚柔结合,风格独特,具浓郁的乡土气息。

       小时候,每年的中秋,经常跟着爷爷看木偶戏,因为爷爷经常会给我们买吃的,那段童年是我人生当中最美的时光。长大之后,我也常陪父母去看戏,因为回家的时间特别少,我会更加珍惜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时间。

汞子(2014-05-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