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陪伴—平凉锅盔

家乡区县: 甘肃省灵台县

  静宁锅盔也叫静宁大饼,始于清同治年间,历史悠久,负有盛名,是静宁传统食品。它以制作独特、脆酥而久放不馊闻名于省内外。上世纪50年代曾授以“优秀产品”称号,在兰州和北京展销。静宁大饼的特点是:面粉雪白,外形平整,薄厚均匀,色泽光亮,又脆又酥,甜美可口,饼香浓郁,诱人食欲,不易破碎,便于携带。品种有油质和糖质两种。静宁特产锅盔,它不仅是平凉静宁回族人民的传统食品,也是平凉静宁各族人民共同喜爱的主食。乘车到静宁,只见公路沿线到处都有售锅盔的食品车,那雪白平整、薄厚均匀、图案美观、色泽光亮、酥香可口、诱人食欲的锅盔,引来众多的食客、旅人。

  静宁锅盔历史悠久,早在清同治年间就已负盛名。它外形圆,有大、小之分。大者如盾牌、小者如银盘,饼面旋有三道箍纹,饰有“一串龙”、“一朵云”、“一枝花”等图案,精致美观、雅丽动人,不要说是吃,就是看一看也是一种艺术享受。   静宁锅盔揉制功精,不易破碎、不易发霉变质,适宜久存和长途携带。相传有一外国朋友,买了两个静宁锅盔,装在箱内忘了食用,数十日后,远涉重洋回家,从箱中翻出静宁锅盔,仍然外形完整,饼香诱人,此事竟在海外被传为美谈。

     

一、岔口锅盔

   岔口锅盔又称“岔口锅魁”,又名“酥油千层饼”,历史悠久,做工考究,独具风格,以香、酥、脆、细嫩化渣从而名扬川西。 据说,“锅盔”是诸葛亮火烧博望后发明的。当时为帮关羽“饷将士,收军心”,传信曰:“多用干面,掺水少许,和成硬块,大锅炕之,得食为盔,以饷将士”。后来锅盔在北方流传,做法也有了许多不同。 选用优质中面,拌和适量温水反复操作,使之软、硬适度,张拉柔韧。水的冷热观气温高低而定,水温与气温成反比。配料方法别具一格,实行起面(酵面)与子面(生面)随打随配的原则。起面的多少,根据子面拌和后时间长短而定。子面时间长,起面多配;反之少配。再用撕去表膜的猪生板油、拌上八角、茴香、三萘、花椒、生姜、精盐、味精等香料,切碎揭绒,抹在拉长的面皮上,经卷压成形,上煎锅煎烤,最后放进炉膛烘脆。[2] 岔口锅盔有 南瓜味、苦瓜味、胡萝卜味、芹菜味、香菇味、菠菜味、杂粮味、洋葱味。我们的产品是绝对的真材实料、绝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和色素,但还是能让锅盔呈现出五颜六色的感官,和与众不同的口味。品种众多,适应面广,可适度高,物美价廉。

二、博望锅盔

   锅盔并非陕西独有的食品,河南的博望锅盔及油酥锅盔也相当有名。博望锅盔是南阳地区的古老食品,是用酵面团与冷面团经揉合、揪剂、盖花纹烙制而成,吃起来酥香甘甜,美味可口。据传,它的来历还是出自诸葛亮的妙计。东汉建安年间,刘备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诸葛亮首次用计,便在博望坡大败曹操军马。获胜之后,班师回新野,派关羽带兵驻守博望。当时逢天旱缺水,饮水、做饭不便,士兵纷纷抱怨。关羽派人请示诸葛亮,诸葛亮回复说:“多用干面,掺水少许,和成硬块,大锅炕之,得食为盔。”关羽命令士兵如法制作,果然烙出的饼香甜可口,士兵们吃了非常高兴,一个个都安心守城。从此博望锅盔得名,并流传开来。博望锅盔表面焦黄,刻以各种图案,样子相当美观。

购买地址:http://www.wutongzi.com/pro/cp/14822.html

一米smile(2015-11-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