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规模
丧事可分为普通、官宾、加祭3种类型。普通事无主官、土官、礼宾,有少数吹手即可,不行“点主”礼,仅跪草守灵、烧纸奠酒、接待来客祭奠而已。官宾事乐队庞大,礼仪复杂,耗费极大,惟富有人家才办得起。要请有功名的主官、土官各1人和礼宾4人,着旧式袍服,戴旧式礼帽。分别有祭墓志铭、祭大木、行家祭礼(“三献礼”)、“点主”礼,及墓前“祭后土”等仪式。每举行一项仪式都须鼓乐齐奏,呼叫赞礼,三拜九叩,读文祭告。过去,有些丧家还请和尚、道人诵经“打醮”,超度亡灵。加祭事就是因过去家贫或其他原因,觉得父母葬礼不隆,后来儿孙发了财,选择吉日另行祭奠;或是另择“风水”改葬、迁坟(俗称“翻埋”)。其可按普通事过,也可按官宾事过,主要是祭奠亡灵,缅怀老人生前对本人的恩德,宣读哀词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为自己扬名夸富,也叫给老人“补心”。
进饭
在埋葬前一晚,于灵前“进饭”。因死者在家“住”最后一晚了,儿女及亲人们难免有永诀痛别之情,故又称为“辞灵”、“家祭”。“进饭”从晚八点左右开始,鼓乐班子集坐灵旁,从孝子到至亲,按门氏近远依次进行。该谁“进饭”,谁就端跪灵前,双手持香于胸前,鼓乐奏起曲子,有一人用盘子端上一盏茶饭献于灵前,一首曲子奏完,“进饭”人叩头退位,再轮第二个人。“进饭”时,除本家孝子外,其他至亲“进饭”要给鼓乐班子送小费。给的钱多,吹奏得好而时间长;给一次钱就吹奏一曲。因此,各人“进饭”的时间长短不一。吹奏什么曲子,可由“进饭”人自点。如子侄点《祭灵》,女儿点《女望娘》,孙子点《状元游街》,其他孝子点《雁落沙滩》等。“进饭”往往要持续到下半夜,人们还要准备次日早晨安葬的事,所以,大都彻夜不眠。
起灵
即人们常说的“出殡”,一般在早晨举行,具体时辰由“阴阳”先生推定。“起灵”前,先由吹手在村里吹奏一阵,乡邻听到唢呐声,就知道要起灵了,有的即到丧家帮忙,有人掮上锨直奔墓地等待“全墓”。孝子及亲邻都到齐了,灵前烧纸磕头后,便把灵柩抬到大门外两条长凳上,在灵柩两侧绑上椽作为抬杠。当地“出殡”一般不用车,由4人或8人扛抬。路途远的,也有用架子车的。同时,有人把灵前的谷草(麦草)、台蜡、纸活等收拾在一起,随灵柩带到墓地去焚化。一切准备停当后,孝子跪地烧纸“起灵”,灵柩抬起后,有人用脚蹬倒停柩的两条长凳,由长子在柩前地上摔碎“纸盆”,顿时哭声大动。习俗上是谁摔“纸盆”谁是承宗子,就有继承权。灵柩起动时,长子在前,一手拉着扯纤布,一手抱着“灵牌”,低头弯腰哭奔墓地。“出殡”的队列顺序是,鼓乐走在最前面,吹奏哀乐。还有1人提着灯笼,俗叫“引路灯”。1人提着纸笼边走边撒“纸钱”,俗叫”引路纸”。1人提着斗,斗内装有五谷杂粮、铭旌和牌位等物。1人端着献饭,1人背上祭桌,这些一般都由女婿、外甥充任。接着就是男孝子、灵柩、女孝子、“送埋”的亲朋好友随后。灵柩出村时路过谁家大门,谁家就烧起火堆,一则“路祭”,二则为驱邪。
下葬
灵柩抬到墓地,要绕“墓穴”转一圈,示意死者踏看“地方”,熟悉环境。转毕,置灵柩于墓穴前。孝子全部跪倒。“阴阳”先生下到墓室,用罗盘测定灵柩放置的方位,同时划出中心线来。下葬的时辰到后,用绳索把灵柩吊推入墓室,长子事先进入墓室,在其他人的帮助下,把灵柩扛挪在“阴阳”先生划定的线上。接着,在灵柩盖上铺好铭旌,柩前放置灵牌、墓志砖、“阴间地契”,点上长明灯,摆上献饭,放个吃“饭”碗,然后用土墼或石板封闭墓室口。办完上述事宜,开始填土“全墓”。孝子再次大哭,长子填入第一锨土,娘、舅家人也要填上几锨,接着众人就都动起手来,行动迅速,人人卖力。插条扁担以定中心,防止坟头偏斜。墓全毕,上面撒上五谷杂粮,孝子与众人一起跪拜烧纸,火化纸活后,埋葬即告结束。返回时,长子抱上“牌位”,扛抬灵柩的绳索绾成一团,由女儿怀抱回家放入粮囤,取“材(财)绳(神)到家”之意。葬毕回家后,全体孝子先叩头烧表敬天;再到“家门父子”各家“谢灶”。然后,招呼“全墓”人吃饭,过去多为面,俗称“吃埝墓汤”。当日上午,再摆酒席,谢总管、知客。然后拆席棚,送还家具,清理用物,送客人,丧事全部过完。
葬后祭祀
死者安葬后第三日下午,原来“送葬”的孝子及女婿、外甥,端上“献饭”,掮上锨,到坟上去烧纸祭奠,修理墓冢,平整坟院,然后把“哭丧棍”全部插在冢尾,又把垂在脑后的孝纱盘上头去。俗称“复三”、“全三”等。从此,孝子才可以随意出入别人家的大门。带去的“献饭”献过亡灵之后,孝子分食不完就地埋掉,不能带回家中。原来“送埋”的孝子及至亲,必须参加“复三”,俗语说:“送埋不复三,家里穷个干。”所以,人们都非常忌讳,“复三”时“送埋”者无一行缺。人死从咽气之日算起,每7天为1个祭日,也叫“祭七”或“过七”。第1个7天叫“头七”,第2个7天叫“二七”,直到第7个7天叫“尽七”。“过七”丧家及亲友多在坟头烧纸祭奠和煨火。“祭七”过完到了百日,再烧化纸钱,进行祭奠。以后死者去世的3年内,都要举行祭奠礼仪,俗称“三年守制”。第1年叫“头周年”,第2年叫“二周年”,这两年祭礼比较简单,多为本家孝子及至亲参加。到了“过三年”,这时已经“服满”,故最为隆重,有的像过丧事一样,杀猪宰羊,布置祭堂,来客祭奠,祭礼繁杂。“三周年”的中心是“换服”,即“守制”期到,脱去孝服。在“守制”的3年内,孝子都穿白鞋。清明、农历十月一日、冬至、除夕、新年时都要烧纸祭奠,孝子家不放炮,不作乐,过年门上不贴红对联。3年后,才可进行正常的节日习俗活动。
回族葬俗
按伊斯兰教规和当地习俗,回民实行“土葬、速葬、薄葬”。葬不择时,不用棺椁,不用任何陪葬物和祭品,仅用3丈2尺白布装裹,主张3日必葬,入土为安,葬必从俭。待葬期间,不磕头,不设祭棚,不动乐器。
洗礼是任何一位穆斯林咽气后,首先必行的要事。先准备好洁净的温水、水壶,然后将亡人停放在木板上,用水壶为亡人浇洗。一般由3人承担,1人执壶浇水,1人帮助倒水,1人用戴着白手套的双手洗涤。洗涤顺序是先右后左,先下身后头部再面部,再从上到下洗遍全身。洗礼净身后,将亡人移至制好的“克番”(殓衣)上,包裹遗体。“克番”忌用针线缝制。男需“克番”2件,即大克番、小克番、坎夹;女需“克番”5件,除上述3件外,再加“裹胸”和“统布子”各1件。给亡人裹“克番”,第一件是坎夹,将1块约2米长的布对折,在折缝中剪上一道口子,套入亡人脖项,披在身上,长至膝盖。第二件是小克番,其长度上至头顶下至脚腕,包裹遗体2周。第三件是大克番,把遗体从头到脚全部包住,两头还需余1尺左右。女的除此而外,还需穿上裹胸,戴上盖头。盖头前长后短,盖住面部。这样一层一层地裹好,用白布带从脚底、腰部、头顶系住。穿好“克番”后,将亡人抬放在“塔布匣”(亡人匣),头北脚南面向西,放在安静的室内或庭院洁净处或清真寺内(不可放在礼拜大殿内)。接着,由阿訇向西站立,为亡人站“者那子”(殡礼),祈求安拉赦免亡人罪过,为亡人祈福。
出殡时,凡信仰伊斯兰教的男女信徒,均可到丧者家中送埋,但禁忌女人去坟地。出殡时“塔布匣”由亲近的人轮流抬往坟地,将“塔布匣”放在地上,揭去苫单,由亲者轻轻将亡人从“塔布匣”中抬出送下墓坑。墓基北向,长方形,墓坑正中西方挖1人可进出的洞口,再向墓基同方向挖偏堂,大小高容1人跪起,长以身长为准。将亡人抬入墓偏堂后,把系“克番”的白布带解开,男要露出面部,头北脚南面向西停放,封住偏堂口。随之由长子或亲人先向墓坑下土3锨,同时阿訇率众吟诵《古兰经》,众人齐手下土掩埋,掩埋后众人双手平于胸前,手心向上接“都阿依”(祈祷),丧家或亲属可施舍财物济贫,结束葬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