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划入上海2

家乡区县: 江苏省港闸区

基本对策

建设长三角超级经济区,一定不是政府主导下的造城运动,也不是仅仅依靠中央大规模的优惠政策和投入,而是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各方参与”的开发模式:政府承担战略决策、统筹规划、环境建设、管理服务职能,全力引导;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吸引各方要素汇聚。

1.制定促进区域合作的战略规划。坚持规划引领,制定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发展的战略规划。确定区域发展的目标、定位、范围、层次,明确各城市的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统筹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领域,充分整合资源、取长补短,确定长三角经济区在诸多领域和维度上展开合作的战略框架。

2.优化带动纵深发展的空间布局。长三角经济区在沪苏浙皖的纵深发展已彻底冲破传统“Z”字型结构的束缚,应顺应这一趋势,坚持“北进南优、西联东拓、中扩提”的布局原则,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构建以上海为中心的扇形空间结构。

北进:北翼向江北挺进,构建以南京、南通、连云港(601008,股吧)(徐州)为支点的新型北三角,将扬州建成江北苏州、将泰州建成江北无锡、将连云港建成江北宁波,形成多对“双子城”,实现长三角的跨江发展,彻底转变长三角“南强北弱”的不平衡格局。

南优:南翼进一步优化提升浙东沿海,构建以杭州、宁波、温州为支点的新型南三角,加快这一区域的质量提升和功能优化。

西联:西翼在联动南京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的基础上,构建以南京、合肥、芜湖(蚌埠)为支点的新型西三角,完善大长三角的西部城市体系。

东拓:向东开拓更广的海洋战略空间,统筹陆海,由陆域向海域纵深开发,逐步形成“四海一洋多岛”的海洋开发格局,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

中扩提:进一步做大做强区域中心,扩大其空间纵深,提升其功能定位。要克服上海的空间瓶颈,充分发挥其经济外溢效应,就必须开拓更加广阔的战略空间。第一方案是在现有的行政区划之下,将南通建成“江北上海”,形成两岸对称的超级中心,支撑这一超级经济区的发展;第二方案是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将南通划入上海,形成“两江三岸一岛”的大上海(两江为黄浦江、长江,三岸为浦西、浦东、江北南通,一岛为崇明岛)。尽管区域间存在利益竞争,但这一调整会为各方所期待,上海将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江苏省及省内其他城市在全国的定位也将获得重大提升。

3.完善平衡各方利益的协调机制。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均存在合作和竞争的双重关系,要调动各方积极性,必须搭建磋商平台,建立各方“讨价还价”的利益协调机制。合作各方不论大小、强弱、行政级别,均可作为平等主体,围绕合作内容,根据所付出的成本及其将要获得的收益,按照等价交易原则,就成本支出、损失补偿、利益交换、权益让渡、收益分配等进行协商,实现多方共赢。

4.建立深化区域一体的公共治理体系。要深化区域合作,必须着眼于全局,实现从地方政府的单一型治理到区域整体的网络化治理。建立跨区域的领导和协调机构,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规范竞争规则;减少行政审批,强化市场引导和服务,改善区域营商环境;统筹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重大专项事务,实现区域正外部性最大化和负外部性最小化。区域内政府、企业及其他主体,都应纳入统一的区域治理体系之中,按照“责权对称”的公平原则,履行合作义务,分享合作收益。

5.培育提升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产业一体化的关键是突破地方行政分割,通过差异化功能定位优化各地产业布局,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加强产业链协同水平,通过创新战略和人才战略实现要素高级化、产业高端化和集群高度化,提升在全球化生产网络中参与国际分工的竞争优势。

6.构建支撑全域开发的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空港、海港、铁路、公路、通讯、通信等多位一体、无缝对接的“网络化、枢纽型、多节点”基础设施体系,促进跨区域分工合作和功能互补,全面提升长三角三省一市全域范围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水平,支撑长三角超级经济区的全覆盖、一体化发展。

弓飘阁澜(2014-05-1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