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度过 时光的一中
世人常常说,惟楚有才。而我,就恰恰生活在最有才的荆楚之地。蕲春地处吴头楚尾,濒长江,毗皖赣,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县,是明代医圣李时珍、近代文艺理论家胡风、国学大师黄侃的故乡,是闻名遐迩的“教授县”,这里人文资源丰富,尊师重教之风源远流长,而我的母校——蕲春县第一高级中学(简称“蕲春一中”)就坐落于这一片有山有水的沃土。
一中创办于1939年,学校注重内涵发展,与时俱进地确立了“以人为本,致全、致高、致远”的办学理念,校园总面积达到212亩;学校总建筑面积达到7.4万平方米;一个400米的标准田径运动场、8个篮球场和2个羽毛球场,一个15副乒乓台场地和一个老年门球场及室外健身场;一个面积达6700多平方米、可容纳万人集会的中心广场,还有一个集教学、观赏、休闲于一体的地理园;图书馆藏书丰富有192997册,阅览室5间,报刊杂志250多种;18间理化生实验室和生物标本室;微机室、语音室、劳技教室、画室、制图室、体艺教学器材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装备先进;计算机局域网、多媒体教学网、有线电视网、校园广播网、电话网“五网合一”。蕲春一中,大道三纵七横,整洁宽敞;树木掩映,花草飘香,自然文化、人文文化,和谐一体,相得益彰;各楼层瓦宇错落有致,气势非凡。
我还记得当初我最喜欢的那首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每次读到这首词就会想到我们学校的假山喷泉。在那时的我看来,那应该是最美丽的场景,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浪漫。每次下晚自习经过那里时,我时常都会在心里想一想,会不会我以后漫长等待的那个人就那么突然出现在这一片水池后,亦或者我有会在脑海里幻想,那个曾写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人也会跨越时间的银河,见到这么美好的一幕。他是否是长衫清儒,亦或者是满面沧桑。
我还记得就是在这栋楼面前,我与同桌,曾在晚自习的时间里在这灯光下背诵东坡先生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那时的我们还说,古来文人志士多喜欢松柏,而我们学校却处处留樟,难怪我们学校名声却总么也涨不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山中。我觉得这句话最适合这一处景点。远远的看着这处,也有许多人会想到崔颢的那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留黄鹤楼。然而,这处确需要大开脑洞才能想到是厕所。我一直觉得这是学校不多的点睛之笔。每每我们遇到这里,都忍不住想,会不会崔颢当初写那首诗也是因为他想有这样的一处地方或者是他也有这个想法。
民以食为天
如果说离开母校后,我最先想到的一处地方是什么,我觉得我不用想都可以说出是这个地方——食堂。即使我离开了那里将近三年,我依然可以清楚的告诉你一楼卖什么,二楼卖什么。在这所不高的建筑里,有着我最喜欢吃的食物:蛋炒饭。我吃了整整三年的蛋炒饭,每晚的晚餐,一顿不落。以至于后来那里的阿姨都认识我了。如果,你去那里,可以去尝尝。
天上宫阙,何似在人间
我一直想问苏仙,你那时的琼楼玉宇,和这一栋这一世这一时的光景比如何。我每次晚上空闲时间都会看着楼上的人影晃动,想象着“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荇交错”是如何一番场景。
科教兴国,人才兴国
这里是我去的最多的地方,这里有图书室,实验室,音乐厅,活动厅......这里也是承载我回忆最多的地方。在这里我接触了好多我那时候不会触碰的东西,那里有着我高中时代最丰富的感情,也认识了好多我不认识的人。我一直很喜欢居士的一句话:回首向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但最后我确是用居士的另一句话结束了我的高中生涯,也鼓励着步入未知旅途中的我——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