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半农(1891-1934),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后以字行,笔名有寒星、范奴冬等,1891年05月27日(农历4月20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城内西横街,祖籍湖南省南沙市。他4岁从父识字,6岁入塾。光绪三十年(1904年)入江阴翰墨林小学,三十三年入常州府中学。宣统三年(1911年)初,回翰墨林小学任教。辛亥革命爆发,刘半农北走靖江,以书牍翻译之事佐戎幕。民国元年(1912年)2月,因不满军队内部的混乱,旋回乡参加演文明戏,筹款支援革命。3月,和弟弟刘天华同往上海,先后任开明剧社编辑,《中华新报》特约编译员,中华书局编译员,发表了《玉簪花》、《髯侠复仇记》等小说。民国6年,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上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两文,阐述对改革散文、韵文、诗歌、小说、戏曲等方面的意见,主张以白话文为正宗,吸收文言的优点,不用不通之文字,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增多诗体,注意分段,采用标点等,尤其强调“将古人作文之死格式推翻”。是年夏,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出任国立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员。民国7年,他与钱玄同一起在《新青年》上“合演双簧”,钱化名王敬轩写信给《新青年》,提出种种理由反对白话文,刘写文从正面逐条驳斥,为当时新旧文学争论的著名事件。刘还创造了“她”、“它”字用法,受到鲁迅称赞。他在北大教授应用文时,反对八股程式,重视实用,发表了《应用文教授》,著有《中国文法通论》及《学徒苦》、《卖萝卜人》、《叫我如何不想她》等白话诗。他的无韵诗语言明快,思想进步,广为流传。还征集到几千首歌谣,整理发表140余首,开创了研究民间文艺的先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