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是滨江城市,襟南带北,自古以风味美食闻名,“鱼米之乡”的丰饶与温润最能显见于口腹之道。“风消樯碇网初下,雨罢鱼薪市未收”;极负盛名的“芜湖三鲜”,即盛产于芜湖段江面的刀鱼、时鱼、螃蟹。民间流传:“清明挂刀,端午品时鱼,金菊飘香螃蟹矶。”虽当今由于生态环境变化,“三鲜”中前两鲜已濒临绝迹,但芜湖的鱼鳖虾蟹等水产品仍是极其充沛,不说那些名目繁多的煎、煨、炸、炖、糖醋、溜丝、清蒸鱼之烹调口味,单是传统美食蟹黄包子、虾子面一提到名字就让人食欲大动,几不自持。
历史上,城内东门就有水气氤氲的鱼市街、河豚巷、螺蛳巷,城南长虹门外有干鱼巷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期,芜湖“同庆楼”、“醉春”、“一品轩”等大餐馆供应的蟹黄汤包就享有盛名。成为商家大户洽谈生意,招待亲朋的必备名点。蟹黄汤包具有面细洁白,皮薄馅大,汤多肉嫩,油黄味鲜的风味特色。蒸熟的包子呈半透明状,用筷子夹起晃动时,里面的汤汁隐约可见。而有着近90年历史的“耿福兴虾籽面”,更是芜湖著名小吃佳品。
芜湖本地餐饮体现的是沿江菜系的特色,以烹调河鲜、家禽见长,讲究刀工,注重形、色,善用糖调味。最负盛名的老字号有耿福兴、同庆楼、四季春、马义兴等,
在第八届芜湖凤凰美食文化节上揭晓了芜湖“十大名小吃”的得主:
四季春的小笼汤包 、耿福兴的酥烧饼 、小海螺砂锅煲 、蓝义兴烤鸭 、小邢板栗 、老濮家凉粉 、老头老奶老鸭汤( 、大个子麻辣烫 双桐巷老奶奶牛肉面 、小金渣肉蒸饭和豆腐脑 被评为芜湖十大名小吃
芜湖杨家巷小吃街(九华中路与中二街交口附近)
汇聚了芜湖众多著名小吃,包括平锅炒面、小高米线、生煎锅贴、小烧饼、牛肉面等等,不论是早晨、还是中午亦或是晚上,这里呈现给出来的都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二、芜湖福禄巷小吃街
位于芜湖赭山西路(老团结路)的福禄巷小吃街同样也是吃货们的福地。福禄巷小吃街是一条呈90度的小巷,沿街聚集着很多小吃摊点,梅花糕,臭豆腐、烤鱿鱼、炸鸡柳、猪蹄……各种小吃不胜枚举,物美价廉,花上20块钱足以吃饱喝足。
三、芜湖张家山小吃街
逛逛夜市,品味百姓人家的特色美食。张家山小吃街位于芜湖老张家山头。乘公交至“荟萃中学”站即可到达。
美食街为徽州建筑风格,灰砖白墙,十分契合古朴的芜湖老街。小吃街内约有50多家特色美食店铺,包罗芜湖十大名小吃的渣肉蒸饭,耿福兴包子,五香居猪蹄等等,另有外地特色美食,像是狗不理包子、武汉热干面、台湾美食等等。
四、芜湖双桐巷小吃街(镜湖路与中二街之间和平广场附近)
作为芜湖小吃一条街的代表,在芜湖中山路步行街还未建设之前,双桐巷就是芜湖最繁华的地方。老奶奶牛肉面、二姐红豆、铁板鱿鱼、小高米线等美食应有尽有,是品尝芜湖美食的不二之选。
消失的芜湖小吃街
昔日繁华的“三巷一门”
芜湖的吃货们都知道一个代号——“三巷一门”,所谓“三巷”,即为福禄巷、双桐巷、杨家巷,“一门”,为安徽师范大学老校区身后的小圆门。这些小街巷陌都曾经是芜湖美食的“集中营”,是长期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传统小吃商业街,多数为流动摊点和老式居民楼底层搭建而成的商铺。
总体来说,这些小商摊有着共同的特点:租金少、个体规模小,流动性大、缺乏管理,产品本地化、自然集聚化,形成了一定的客户积累和品牌效应,成为城市发展中形成的传统特色,抑或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遗留。
街巷小吃街时代的终结
这些传统小吃商业街最大的致命点就是安全隐患,道路狭窄、电线乱拉乱接、占道经营、煤气安全等一系列问题。
2015年10月10日中午,杨家巷一私人小餐馆发生液化气罐爆炸,瞬间引发大火,17人遇难。最终,以“10.10”杨家巷爆炸惨案为导火索,同年年底,这些混乱的民间美食街通通被强制拆除,街巷小吃街的时代自此画上了句号。
小吃街拆除了,但是这些传统文化并不能消失,拆迁商户临时进驻芜湖商圈内——星隆国际城,作为临时过渡的小吃一条街,将在该商场B1层店铺完工后,正式迁入。自此,传统巷尾商摊与新兴商业广场成功接轨。
美食与商业相结合
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逐渐成为现代人的消费理念,一个现代综合体,只有形成一体化服务,才能够形成联动消费,促进商业发展,集结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业态为一体的购物才是青年群体消费主力场所。
凤凰美食街是芜湖市进一步扩大开放、建设商贸旅游中心城市战略实施的产物,最终,决策者将其定位在既具有芜湖特色、又聚集国内外餐饮品牌大店的“品牌街”上,意在依托“吃在芜湖”这一美誉度把芜湖现有的餐饮产业化,打造都市产业链,并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以此为载体,搭建一座招商引资的平台。作为市政府重点建设工程,走政府运作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路子,全盘谋划,超前决策。从规划设计到建筑施工,区政府向省内外招标,并适时组建起街区管理委员会,全盘负责项目的实施。为商户的入街创造了良好的硬件基础。
招大商引名店打造食府“天堂”
搞基础设施建设并不难,而要使全长660米,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街区最终成为上规模、上档次的特色街区,并非易事,弄不好,还会成为政府的一个沉重包袱。招商伊始,芜湖市的餐饮业已呈现萎缩萧条之势,一批久负盛名的老字号等面临人走茶凉的窘境,美食街的未来发展面临相当大的压力。压力往往就是动力。美食街的决策者们适时调整发展方向,把招商引资的重点转向省外,“走出去,请进来”,“招大商,引名店”。
为避免造成项目单一化和进街商家的雷同,从一开始,美食街的管理者就确立发展方向,即主攻国际著名品牌和国内公认的传统菜系,宁缺勿滥,努力把街区乃至芜湖的饮食文化品位提升到较高层次。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