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恺,原名杨询,字道融。1892年生于营山县小蓬乡杨家花园。杨伯恺就学于圣水寺,后在络市高小,顺庆职中读书。1917年到上海求学,后又考入北京法文专修馆学习。杨伯恺于1919年3月,从上海首批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热省勒工厂做工。1922年6月加入共青团,任团支部书记,不久转为共产党员。1924年1月,杨伯恺参加了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巴黎召开的第四次代表大会。
“五卅”惨案爆发,杨伯恺回到上海,就立即投入革命斗争。他连续在中共中央办的《热血日报》上发表痛斥帝国主义的文章。1925年秋,党派杨伯恺四川协助吴玉章在重庆办起了“中法大学”,他任教务长,使该校成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党校培养干部的学校。杨伯恺配合杨闇公筹建党组织,指导四川各地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做发展国民党(左派)的工作。
1926年1月,杨伯恺为了筹建中共营山支部,回到故乡向党、团中央连续写信报告组织发展情况。杨伯恺回家后,办起了农民夜校。3月在小蓬乡杨家花园成立了全县第一个乡农民协会,推动了全县农民运动的发展。1926年2月,中共重庆地委在“中法大学”成立,杨任教育委员。以后他将罗瑞卿、李春畅等240人推荐为武汉“黄埔分校”学员。1927年3月31日杨伯恺参加了重庆地委在打枪坝召开的反帝群众大会。惨案前夕杨得知国民党反动派将对参会者下毒手,但他们坚定地参加了大会。反动派对到会群众进行屠杀时,他头部受伤,幸免逾难。中共重庆地委和省委党部遭破坏后,杨伯恺立即到武汉出席中共中央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蒋(介石)、汪(精卫)合流后,杨伯恺偕夫人危淑媛到上海创办了“辛恳书店”,他任文化支部书记。其间,翻译出版了《哲学原理》等十多部理论书籍,并在《二十世纪》杂志上发表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文章。
1938年杨伯恺受到党组织派遣四川,从事文化界统一战线工作。他在成都任协进中学教务主任,将该校办成了“第二陕北公学”。反动派对此极为不满,他被辞职,1939年初,杨伯恺在成都辞去朝阳大学任教后,他为《华西日报》写社论,继续开展革命活动。1941年10月,杨伯恺与李相符、田一平等创办了《大学月刊》,宣传民主宪政,推动大后方的民主运动。他在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文章,1943年春,杨伯恺被《华西日报》社正式聘为主笔。几年中,他先后写了千余篇文笔犀利,正气凛然的社论文章,毛主席和苏联大使都为之大加赞赏。
1945年5月,《华西日报》被蒋介石查封后,杨伯恺又于1946年5月创办了《民众时报》,他任总经理兼主笔,继续高举反蒋反美的大旗,1946年7月,《民众时报》又被查封,杨伯恺把报社印刷厂改名为“华昌印刷厂”出版进步书刊。国民党反动派对他十分害怕。1947年6月,将他逮捕关押在“将军衙门监狱”长达两年7个月。杨伯恺用坚强的意志,挫败了敌人的利诱,忍受了各种酷刑,以高贵的品质感动了看守的宪兵,使他得以在狱中钻研自然辩证法,写出数万字的学习笔记。
1949年12月7日深夜,国民党反动派将杨伯恺和31名共产党员、进步人士秘密杀害于成都十二桥。杨伯恺遇难后的遗体,1950年1月3日,成都军管会将杨伯恺烈士遗体迁葬在文化公园。新中国成立后,中共营山县委、县政府为了缅怀先烈,激励后人,特在县城近郊建立杨伯恺衣冠墓和络市革命陵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