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是淮北唯一一个直辖县,具有各种名胜古迹和美食,如下:
纺织画:纺织画是用胶水和纺织颜料在普通布料上直接作出的画,它不受绘画工具、布料、尺寸的限制,且防水、不褪色、不掉色,是濉溪县画家马泰先生和李凌女士共同创作的。
淮北大鼓:淮北大鼓以唱为主,说为辅,唱腔高亢婉转,地方特色浓郁,多采用地方小调或吸收其他地方戏曲剧种曲调,语言诙谐幽默,深受淮北地区广大群众的喜爱。
淮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流行于苏、皖北部边界以内,至宿州、浍河以北这一较小区域,是极具民间特殊演唱风格的稀有剧种之一。据传溯源于明初,又有记载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解放后,淮北及丰、沛、萧、砀地区的民间花鼓班有百余个。
淮北琴书:淮北琴书是地方曲艺的大曲种之一,它源远流长,积累丰富,旋律优美,板式繁丽,而且曲腔对文学载力强。既能说唱传奇大书,又能咏唱抒怀寄情的曲段。
泥塑李:泥塑是中国历史上较为悠久的民间艺术,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从民间泥玩到清静高雅的寺院殿堂无所不在。
泗洲戏:泗洲戏原称“拉魂腔”,是淮北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
老城石板街:老城石板街,东起老濉河西岸,西至关帝庙巷南头,全长1公里,街宽5米。街面青石铺砌,光滑如镜。其建筑古朴典雅,呈明清风格,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板街所留胜迹、传说、名人轶事甚多,如:七十二步上天梯、三山夹一井、月牙桥、九道弯、城隍庙、关帝庙、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
临涣古城:位于县城西南35公里处,古为铚城,是浍水、涣水的交界处。由于临涣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风淳朴,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旧有两庵四寺、九阁十八庙、二堂对两馆、二十景地配四泉之记载,临涣古城遗址与城内古建筑城隍庙、天主教堂、文昌宫、慈云庵、山西会馆、袁氏宅院及城外的张晋亨墓、李沃孜汉墓群、孙氏墓群等共同被列为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涣文昌宫:位于临涣镇文昌路北头,始建于唐代。1948年淮海战役时是总前委指挥部,现为濉溪县红色旅游观光胜地,1980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李庄前委旧址:小李庄前委旧址位于韩村镇淮海村小李庄,1948年11月23日,淮海战役总前委从临涣文昌宫移驻至此,直至淮海战役胜利结束。现小李家村前委驻地于1980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堆集烈士陵园: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位于淮北市濉溪县双堆集南面1995年12月,陵园被批准为安徽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0年陵园被批准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陵园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列为全国第二批100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其中包括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纪念碑,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纪念馆
乾隆湖:乾隆湖风景区位于濉溪县城南端,由塌陷复垦的环湖风景区、��行龙图街、老城石板街3块构成,面积约5平方公里。融农业观光、休闲娱乐、商贸购物为一体。
留香阁毛笔:淮北留香阁毛笔厂生产的毛笔,选料精良,制作柔适度,有200多个品种,属宣笔。留香阁毛笔远销港、澳、日本、泰国等地,享誉国内外书画界。
口子酒:产于淮北市濉溪县,系浓香型白酒。口子酒酿造历史悠久。据传,战国时期,宋国迁都相山,就大量酿造。口子酒历时千年,素有“名驰冀北三千里,昧占江南第一家”之誉。口子酒人口昧道甘美,酒后心悦神恰,素有“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的美誉历史上有“名弛冀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之美誉。口子酒已成为淮北濉溪名片之一。
口子糕点:建国以前,濉溪经营杂货的店有数十家。当时在濉溪最出名的糕点是景泰的酥糖、泰兴的京蜜。
临涣包瓜:久负盛名的临涣酱培包瓜,系传统名菜,有百余年历史。
临涣棒棒茶:临涣就是借着六安当地一种叫做红茶棒的茶叶,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茶“棒棒茶”。
黄里石榴:黄里石榴是久负盛名的特产,产于濉溪西北黄里村,多栽植在海拔50米至150米的山坡上。明朝嘉靖 年间,大夫吴梦春所著《随年》一书,记载黄里石榴“颜色鲜羌气味芬芳,粒大籽软,汁甘而浓”。民国年间,远销南京、上海等地。黄里石榴品种繁多,有玛瑶籽、软籽、青皮糙、满园香、笨石榴等。其中品质最好的有一种是软籽石榴,又叫冰糖石榴,果圆形,皮极薄,单果重150克,最大300克,粒数350至400个,呈冰糖色,粒大汁多,籽实绵软,味极甜。
还有其它土特名产如:濉溪羊肉汤、素馅扁食(大年三十晚上包好,初一早上吃的饺子)、干菜角子(一般正月十五做)、油炸小磨绿豆丸子(一般春节期间才做)、水煎包、烧饼、鏊子烙馍、(芝麻)干馍、小磨香油、鸡蛋茶、(香油)腌冬瓜酱豆、变蛋,老城辣汤、王憨子油茶、南坪响肚、双堆面鱼、百善硬面大卷、土型西瓜、临涣培乳肉、临涣培腐乳、濉溪酱包瓜、老城辣汤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