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泓镇位于兴化市东侧,南至沈沦镇,西至垛田镇,东至大垛镇,北至林湖乡。下辖18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地处江苏省兴化市东郊,西距兴化城区15公里,北接高兴东公路距宁靖盐高速公路,兴化互通口仅有10公里,全镇总面积为17平方公里,总人口40000人。是兴化古老的十大集镇之一,也是泰州市中心镇之一。
1经济发展编辑农业概况
竹泓镇有17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土地总面积64.5平方公里,总人口4.01万人。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568万元,比上年增长15.43%;完成财政总收入3300万元,比上年增长24%;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25万元,比上年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9410元,比上年增长13%。
竹泓镇交通便捷,高兴东公路、大周公路、渭水河、梓辛河穿境而过,距宁靖盐高速公路互通口10公里。电力、通讯、文教、卫生、广播电视等事业发展迅速。竹泓镇土地、劳动力、农村产品资源丰富,有耕地4.36万亩,水产养殖面积3.1万亩,劳动力2.4万人,竹泓镇以农业为主,水产养殖和副业生产近年来有教大发展,全镇涌现一大批水产养殖和禽畜饲养大户。竹泓镇是“中国木船之乡”,是兴化市水产养殖基地之一,同时于是远近闻名的水产品集散地。农副业生产的发展,对促进竹泓镇经济的全面增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工业概况
竹泓镇工业基础较好,全镇工业经济初具特色。现拥有造船、食品加工、光伏制品、塑料编织、铜材建材、纺织机械、服装加工等270多家工业企业。江苏味门集团(竹泓)食品有限公司、路遥食品有限公司、天翔光电新材料有限公司。尤为突出的是竹泓的手工业生产初具规模,自成特色,富甲一方,全镇拥有近200家私人木船厂,生产农用渔用船以及旅游观光船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竹泓因此有“造船之乡”的美誉;
服务业概况
竹泓镇现建有客运汽车站一座,有发往兴化、泰州、扬州、上海等地的客运班车。农贸菜市场一个,从事各类蔬菜肉类生鲜水产品批发与零售。镇区现有各类旅馆数十家,浴室网吧等休闲服务性场所数十家,拥有龙腾大酒店等一系列餐饮服务店。全生态的环境,会进一步促进本镇的旅游业的发展。
高效农业发展
目前,竹泓镇已在北张等村为中心的兴泓公路两侧,形成了11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100多亩的设施农业园区。种植的品种有草莓、番茄、甜瓜、西瓜、青椒等果蔬和食用菌,大多作为上海菜篮子工程直销上海市场。
北张村泓海果蔬合作社。几年来,该合作社迅速发展,目前已有700亩种植基地,并成为上海联华超市监管蔬菜基地和上海德丰配送公司配送基地。基地大棚一年两茬,亩纯收入达到8000元。
2历史文化
水乡踪迹
古镇竹泓位于兴化城东南方15公里处,是典型的四边环水、九河汇聚、地势十分低洼的水乡泽国。古镇上原有一条东西长约200米的九里港支流市河穿镇而过,河上架着文明桥、永宁桥、太平桥、安乐桥、长寿桥、豆神桥、青龙桥、光福桥、虹桥(又名三星桥,明代建造)等砖木桥梁,把河两岸商铺、作坊、住宅紧密联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水乡市井繁华的风俗画图。镇东一座始建于明中期,毁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如今又得以复建的古刹“光福寺”(初名“福田庵”,乃佛教曹洞宗贾菩萨派的祖庭)成为竹泓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见证。
周顺昌墓遗址
而永宁沟北侧(即今板桥路街南中段商品楼处)明周顺昌墓遗址,则是古镇另一个为世人瞩目而载入史册的佐证。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1至1627年)吏部文选司员外郎周顺昌(公元1584年一1626年)字景文、号蓼洲,吴县(今苏州)人,明神宗万历年间进士,东林党骨干成员,因阉党魏忠贤专权,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在家乡苏州被捕,激起公愤民变,产生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义士”事件。后入北京“东厂”监狱,被酷刑折磨致死。由于苏州周氏与兴化竹泓有亲戚关系,故亲属将周顺昌尸骨从北京运到兴化竹泓,安葬于永宁沟北(今板桥路南商品楼处,即原居民冯宏道住宅庭院中),并在竹泓定居下来。
周顺昌在被押往北京时,受到沿途百姓的爱戴。周顺昌认为:“公道自在人心”,遂写了一篇《致长子茂兰书》的书信体散文,表达了自己的坚强意志,被后人收进了《中国历代家训集》中。崇祯帝登基后,魏忠贤被除,周顺昌之子周茂兰向崇祯帝上血书申诉怨情。崇祯帝对周顺昌平反昭雪,恢复原官,并致葬赐祭。周茂兰辞去荫封官职,在苏州郊区建了一座周顺昌衣冠冢,其神道石碑由著名学者、东林党人黄道周撰成碑文(原文手迹为草书,现存南京博物院)。1943年编纂的《民国续修兴化县志》(李志)中有一段关于竹泓周墓的文字记载:“周顺昌墓,吴人周顺昌,死在东厂狱,相传县东竹泓港永宁街沟北有古墓三冢,名‘周氏坟’,其主穴即周顺昌墓。”2000年4月,竹泓镇永宁沟北桥拆迁,次年7月建设板桥路时,发掘出周顺昌楠木棺柩。
竹泓老街
竹泓老街南北宽不过两三米,东西长也不过百米,早年用青砖红砖杂乱着随意铺就,从西往东数,分别是文化站、医院、老邮局、老银行、糕点店、烧饼店、茶壶炉子、剃头店、南货商店、西饭店、小布店、大布店,旅社、东饭店、废品收购站,老街早年的一条当典巷里,就是当时的权力中心——公社,这条老街默默见证了竹泓的整个历史变迁,几百年间,来来往往不知有多少人从这条街上匆匆走过,奔赴他们各自不同的人生旅途,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显赫还是平淡,同样都曾是精彩而鲜活的人生。
古镇上成片的明清及民国时期保存较好的古建筑、古街巷同样也是竹泓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见证。
孙氏宗祠
位于繁荣街石头人巷10号大门内是一座前后两进6间一门厅,建于明代中期的、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祠堂建筑,一块现存于庭院内的长60厘米,宽30厘米,厚12厘米的白矾石“孙氏宗祠”门额,足以说明这座祠堂的来历。
孙氏家族原籍南直隶徽州府(今安徽省徽州市),乃官宦门第,明洪武初年迁居兴化竹泓以经商为主。
另一处位于街南、原籍苏州的孙氏家族建于明末清初的前后两进(北为楼房,南为平房)的前店后作民居建筑,虽历经300多年风雨沧桑,至今仍保存完好,加上它周围成片的清末民初的民居建筑,构成了一片体量大,质量好的整体古街区,为古镇增添了不可替代的光彩。
江苏省高等法院及监狱遗址
镇中永宁街5号及前后古民居建筑(即原镇政府驻地办公场所),韩德勤、粟裕曾在此徐家大楼居住生活过。于上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曾一度为韩德勤率江苏省政府迁往兴化,部分机关亦设于竹泓的所在地,其省高等法院即设于此,至今仍保存完好。
竹四村系郑板桥后嗣居住地
自古竹泓人文荟萃。清雍正年间,“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在竹泓火君庙设馆授徒,为“火君庙”题写匾
额。同时,题有“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楹联。其中的上联与郑氏厨房“白菜青盐视子饭”不同,别
有风味。目前,竹泓镇竹三、竹四居住着近千名郑板桥家族的后裔。
3社会事业
科教文卫
竹泓镇科教文卫事业发展迅猛。创办五十余年的竹泓高级中学,已成为我镇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幼儿园、小学、初中、成人教育日趋规范完善,镇中心小学已成为扬州市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学校和泰州市花园式单位。镇卫生院设备完善,病房、门诊大楼条件较好。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设施齐全,近年来连续被评为“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乡镇”,“扬州市明星文化中心”,“泰州市体育先进乡镇”。村镇建设发展快,社会治安稳定好,“绿化一条街”的安泰西路已成为竹泓镇经济、金融、商业和文化通讯中心;2002年,兴泓公路的建设完工,迈开了改造旧镇区的新的一步,将竹泓镇的中心工业园区凸现在苏中大地上。全镇程控电话实现光缆化,通讯联络极为方便,有线电视实现联网化,人们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为我镇的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5竹泓传统木船制作技艺
2006年12月初,由竹泓镇申报的“木船制造工艺”项目一举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各级政府的努力与保护,2008年6月7日的国发〔2008〕19号中,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竹泓传统木船制作技艺”成功入围,序号920、编号Ⅷ-137。在2009年5月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竹泓传统木船制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周永干上榜,成为我市首位“国宝”级“非遗”传承人。这标志着兴化市的另一重大文化品牌的诞生,对提升兴化整体文化品味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