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大数据,贵州首当其冲,俨然已经成为大数据代言人,我们先列个成绩单:
2015年2月,工信部将贵阳正式列为全国唯一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区;
2015年4月,国内首个大数据交易所在贵阳挂牌成立;
2016年2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批复,同意贵州省建设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这是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
2017年5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2017年数博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参展参会人数超过5万人次,展览面积6万平方米,参展企业超过400家。自2015年首次召开数博会,连续三年都在贵阳召开。
在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地方大数据政府机构中,贵州省占了5席,内蒙古占了1席,其余都是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浙江。
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地方大数据政府机构
二、贵州在大数据领域究竟开展了哪些业务
一系列耀眼的成绩毫无疑问把贵州推到了中国第一大数据强省的位置上,象征着高科技的“大数据”和贵州落后的经济情况似乎不太匹配,那么为什么经济落后的贵州可以发展大数据产业?贵州究竟是覆盖了大数据产业哪些环节?为什么全国第一个大数据交易所会落地贵州?
2.1贵阳大数据交易所
首先,我们看下贵阳大数据交易所究竟是做什么样的数据交易。
2015年5月,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成立一个月,进行了11笔交易,产生交易额数十万;
截至2016年3月底,,成功接入了100多家数据源公司,交易金额突破7000万元,其中最大的一笔交易,是深圳一家企业花1000万元购买物流数据;
2017年5月27日,由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主办的“2017第三届中国(贵阳)大数据交易高峰论坛”亮相2017中国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数博会),公布交易流水累计突破1亿元人民币,预计2017年年底累计突破2个亿,成功接入200多家企业的数据源,可交易数据超过150PB,计划2020年数据清洗交易量年达1万PB、年总额3万亿。
结合我们在贵阳数据交易所网站看到的如下公告,可以看出来,交易所并非简单的交易原始数据,而是经过清洗、分析后的数据结果,清洗数据就意味着大量的计算资源和IDC数据中心。
来源:贵阳数据交易所网站
2.2大力发展呼叫中心
早在2014年,贵阳就提出着力发展数据中心与呼叫中心,先后制定了基础设施、企业优惠、用地优惠等一揽子政策,加速呼叫中心产业发展。2016年5月,贵阳市服务外包办与中国惠普、科大讯飞和中通服3家企业合作,分别在观山湖示范基地、高新区、窦官综合产业园启动3个5万席规模的新一代云呼叫中心系统平台建设。
截止2016年8月,贵阳拥有173家呼叫中心企业,包括当当网、普惠、聚思鸿等知名企业,业务范围涵盖金融、保险、交通、旅游、电商等行业,贵阳呼叫中心规模达到12万坐席,占全国比重的7.2%。
根据我们在贵阳市政府网上找到的《贵阳市服务外包及呼叫中心产业发展2016年工作完成情况及2017年工作安排》显示:“截至2016年11月,全市服务外包与呼叫中心在2015年形成10万座席规模的基础上,新开工建设59991座席,累计签约投运达86519座席,据各区(市、县)预估,到2016年底,可顺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建设规模成为继“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后的第五大服务外包与呼叫中心产业聚集地。”
根据4PS国际标准研究中心预测,到2017年,贵阳呼叫中心产业规模在全国的占比将达到8.56%。
新一代呼叫中心以电话、微信等多种沟通渠道进行,是保险、电商等行业后台系统的核心构成,负责客户服务、订单处理、电话营销等任务。目前,呼叫中心涉及到的通信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从下面的系统组成可以看到,呼叫中心现在已经成为“服务器 人力”密集型产业,毫无疑问呼叫中心背后仍然是大量的IDC。
呼叫中心示意图
三、贵州发展数据中心的优势
3.1 地理条件优势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贵州如火如荼的大数据产业背后依赖的还是建设IDC数据中心的优势条件。IDC的运营成本由7部分组成,占比从高到低分别为机房电费、带宽成本、折旧费用、机房建设摊销、人工成本、机房租金和物料消耗。其中,机房电费是最重要的成本构成,占到总成本的一半。IDC业务耗电分为三部分:一是服务器等IT设备的耗电,约占31%;二是空调设备的耗电,约占40%,这部分主要受数据中心周围的温度影响,温度越低,空调设备耗电就越少;三是其他能耗,包括通信电源转换过程中的能耗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