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通过亲身实践网站搜索, 在对阿里巴巴网站和其他网站之间进行比较之后, 认为目前阿里巴巴在分类目录中部分内容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类目划分不太合理阿里巴巴列出了高达 27 个目录, 而涵盖了所有学科文献资源的《中图法》的分类也只有 22 个大类。有些类目涵盖范围过窄, 如“消防设备”仅包括消防器材、用具等。重视个别名称表达, 如将“自然灾害防护用品”单独列为一个类目, 却只有 100多条供需信息,“电子巡更系统” 单独作为一个类目也有小题大做之嫌。
2 类目归属比较乱,有随意设置之嫌。 如“门禁考勤器材及系统”的下位类第一个就是“考勤机”, 所处位置显赫, 点击查询后发现有关“考勤机”2/3 以上的信息处于“办公、文教”的类目下。在利用阿里巴巴检索“考勤机”时找到 3330 条信息, 而在中国安防网里仅检索到 26 条信息。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考勤机主要属性不是为了安全、防护, 而是作为办公用品使用。而打开“备用设备”检索目录却搜索到“爆米花机”等信息。
3 类名不明确由于阿里巴巴是面向广大普通用户, 因此其内容表达要清晰自然化, 太过于专业的表达可能不是一般大众能够理解的, 例如“监控器材及系统”中的“云台”就让一般人不知所云。
4 目录名称混乱将各分类目录排在页面, 以便用户查找, 从视觉上尽量给用户一个整齐有序的感觉, 而不应该长短参差不齐, 反差太大, 让人感觉太过于随意。
5.分类目排列混乱类目排列上应能体现类目之间的联系, 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而在“锁具”类目下的“其他锁”,表面上看来却排在了同位类的中间位置, 按照一般思维, 其他类一般应放在最后。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1.知识体系本身的复杂性有时很难将某个商品具体归结到某个知识体系中, 甚至有些名称都不能用书面语表达出来, 更不用说分类了; 有的商品可以同时归属到多个种类, 这也是由商品本身的属性决定的。这个原因目前可以不重点考虑。
2 网络信息体系设计者的局限设计网络体系的多是计算机技术人员。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具备语言学或分类学的专业知识。他们可能拥有丰富的计算机知识, 知道如何将界面设计得更加生动, 却无法从知识和概念的划分及认知的角度与用户达成共识, 在分类问题上可能把握得不够准确。
3 网络信息的特殊性网络信息的特点是数量巨大而庞杂、内容广泛、变化迅速, 其组织形式是非线性的超文本链接,表现形式或信息描述不规范。它不像传统的文献资源分类有个标准———《中图法》作为依据, 因此, 网络信息分类目前仍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状态。
改进建议
1.类目划分问题原则上遵循实用性, 即从用户角度出发来进行分类, 但是不要过多, 一般 20 个左右比较合适, 层次控制在 3 级最好, 过多会让人感觉繁琐, 最好参考一下该类目的权威划分, 吸取其科学性、系统性的优点。例如“消防设备”目录可以改为“消防、防灾设备”, 其下位类不仅可以包括一般的消防设备,也可以把只有 100 多条信息的 “自然灾害防护用品”中的商品作为一个子类归属到其中去。这样既扩大了这个类目的外延, 也可以减少不必要分类目录的设置。同样,“电子巡更系统”可以归属到保安或安全检测类中。
2 类目归属问题要明确商品的主要归属, 即便有的商品会属于不同类别, 在次要类别中也无需着重反映出来。如本属于“办公、文教”类的“考勤机”在“门禁考勤器材及系统”不是不能列出, 但是其位置不适合放在该类的第一位, 可以放在稍后的位置显示出来。
3 类名不明确的问题由于到阿里巴巴搜寻商业信息的大部分用户对该商品有一定了解, 因此对于多数商品即便有一定的专业表述也不必计较, 但是对于太过于生僻的表达, 例如“监控器材及系统”中的“云台”,可以在字面上做个简单注释, 当鼠标停留在该商品名称时可自动显示出简短的注释, 会有助于一般人的理解。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