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剧的新生

家乡区县: 永州市祁阳县

影响:曾是全国第二的优秀剧种

祁剧,旧称“祁阳班子”,是湖南历史悠久、遗产丰富,流行地区广泛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祁剧兼有高、弹、昆3种声腔,保留各类曲牌达1079支,唱腔素以高亢、激越见称。永河派弹腔戏较多,宝河派高腔戏较多。

现年64岁的李文芳,是湖南省祁剧院的退休人员,国家一级演员。1959年元月,她在北京怀仁堂为毛主席、周总理、贺龙元帅演出。“演出结束后,周总理在台上接见了我们,他还问我‘小鬼,你是哪里人?’我说我是邵阳的,他说‘喔,是宝庆的’。”

和李文芳一样,国家一级演员严利文也曾经给国家领导人演出过。那是1963年,严利文随剧团到广州演出,当时贺龙、陶铸观看了他们的表演。

“李文芳和严利文代表了一个时代,那个时代记录着祁剧的辉煌。广西、广东、江西、贵州、福建、新疆等地以及我们省的许多民间剧种,其实都是由祁剧发展而来的。有史料记载,清朝年间,左宗棠带兵打仗,为了安抚队伍中湘南子弟的军心,曾经带着祁阳班子跟随军队,把祁剧带领着一路唱到了新疆。”省祁剧院副院长李和平说。

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邵阳、永州、郴州一带,每逢红白喜事和传统佳节,大家都要请来戏班子,唱上好几天。过年的时候有些地方甚至一唱就是个多月,引来方圆一二十里的人前来观看。当时,活跃在城镇、乡村的大小戏班不计其数,就连县级以上的正规祁剧团全省也有将近30个。一些有名的剧目如《昭君出塞》、《孟丽君》、《闹严府》、《牛皋毁旨》、《访贤记》、《包公坐监》等,连普通老百姓也能唱上几段。

因为流传广泛,影响巨大,新中国成立后,祁剧曾先后4次进京汇演,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致好评。1961年9月,周恩来总理在接见赣南祁剧团演员时,曾明确表示要发展祁剧。郭沫若在20世纪60年代看过郴州祁剧团赴京演出后说:祁剧是全国名列第二的优秀剧种。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在接见祁剧演员时说“祁阳弟子满天下”;田汉也曾撰文评价:“祁剧的《昭君出塞》是很有特色、很动人的好戏。”

尴尬:“台柱子”月薪才600多元

当记者在位于邵阳市区的省祁剧院找到肖笑波的家时,不禁吃了一惊:一居室的房子不到40平方米,简陋的家具将狭窄的空间塞得满满的,妹妹和她同住一间房……

就是如此拥挤的住房,还是笑波自己花350元/月租来的,单位只给她安排了一个单间,两个人合住,连厨厕都没有。

肖笑波是省祁剧院的“台柱子”,长得漂亮、高挑。除了唱戏,模特、唱歌、声乐、舞蹈等都是她的特长,并多次在这些项目上获奖,她还在全省第四届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赛中获得大奖。

然而,对这样一个“台柱子”,祁剧院却只能给她提供简陋的住宿条件,以及600多元的月收入。

“并不是我们抠门,我们也是迫不得已!”省祁剧院副院长刘登雄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祁剧的辉煌开始慢慢褪色,城市观众迅速丧失,农村观众也陆续减少,经营状况直线下滑。省祁剧院加上退休人员一共114人,演出收入加上省、市财政拨款,每年经费缺口达到100多万,因此根本无法拿出钱来改善员工的生活状况。

记者在省祁剧院看到,整个剧院占地不到3亩,房子都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的红砖房,外墙没有粉刷。临街的一栋4层楼的房子兼顾了商用、办公、宿舍等多种功能,一楼是门面,二楼三楼被改装成了招待所来补充经费缺口,四楼是办公室兼员工宿舍。三楼的一侧被改建成排练厅,显得破败不堪,舞台地面的木板开始腐烂。

条件落后,人才流失,演员青黄不接。据了解,全省正规的专业祁剧社团已经由过去的近30家减少到了不到五六家,而勉强能搭台唱戏的只有两三家。2003年,省祁剧院从邵阳市艺术学校引进了肖笑波等18个青年演出人才,但很快就有一部分人被其他剧团挖走,一部分改行,至今只剩下8个,其中还包括2名乐师,整个祁剧院30岁以下的演员只有6个人。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仅演出人才青黄不接,而且理论研究领域也少人问津。记者想在省祁剧院买一点研究祁剧的书籍或者音像资料,但是最终没有如愿。“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是,唱了50多年,连一点音像资料都没留下。”严利文对记者说。

专家:祁剧衰落是“与生俱来”的

尽管祁剧面临着一场空前的生死考验,但是业内人士力图“挽狂澜于既倒”的行动始终没有停止过。

严利文和李文芳都是国家一级演员,尽管都已经退休,但是她们却不愿安享悠闲:每天坐40分钟的公交车,到邵阳艺术学校去教唱祁剧,每天3个小时的授课时间里,一字一句地唱,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示范,而一天的报酬是10元钱。

肖笑波尽管年轻,但是对祁剧的执著从没松懈。因为嗓子刚治疗,不能说话,她在一个本子上写道:“我从11岁就开始学习祁剧,可以说,我的祁剧表演功底和我本人是一道成长的。将近12年了,我的生命中已经习惯了它的存在。我知道,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的付出和经济收入不能成正比,也有好地方诚意邀请,我也曾经动摇过,但是都因为对祁剧的眷恋而放弃了。”2014,肖笑波靠在外面当模特,搞一些声乐、普通话、舞蹈培训等补贴家用。

“虽然祁剧在城市已失去了市场,但在农村的演出还很红火,因此祁剧还有发展的空间。”中国祁剧网站长王小军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据其介绍,他曾在郴州、永州等地对活跃在田间地头的业余祁剧团作了一些实地考察,结果证明,在农村存在一个巨大的戏迷群体,而且活跃在农村的业余剧团不在少数,经营状况也很好,某业余祁剧团光去年一年就演出了近300场。“这些业余剧团经营方式灵活,演出的剧目多种多样,什么戏都会唱,很受老百姓欢迎,可见农村是祁剧发展的广阔天地!”王小军说。

“戏曲是农耕文化的产物。”省艺术研究所专家孙文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表示,“祁剧已经跨越了一个时代,跨越了文明,它的消失是必然的。”

孙文辉说,戏剧的传承和新的戏剧范型的产生,都曾依附着群众性的农业祭祀活动的蓬勃开展。而农业生产实现工业化后,这种以祭祀为媒体,或以祭祀仪典获得复活的舞台戏剧,就将失去生存的土壤。

“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于农业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当代人的情感形式必然不同于农业社会人们的情感形式。从这一角度来看,戏曲必然宣泄不了当代人的情感。因此,戏剧的危机就发生了。祁剧之死,正是由于它的生所决定的。”孙文辉说。

保护:打破体制性障碍桎梏

“正因为祁剧的衰落是必然的,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对它的保护。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民族遗产,它的消亡是一种难以估量的损失,我们有责任让它长存于世。”省艺术研究所所长邹世毅表示。

邹世毅介绍说,祁剧面临的尴尬是一个普遍现象。全省2014的地方戏剧有19种,但是很多剧种已经没有了专业演出团体,大多数的剧种只剩下一个表演团体,形成了真正的“天下第一团”现象,比如昆剧、巴陵戏、荆河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苗歌剧、话剧等等。还有一些地方大戏剧种和地方小戏剧种,专业表演团体日益减少,比如湘剧、辰河戏、常德汉剧等等,都只存在两三个专业表演团体,只有长沙花鼓戏,还存有10余个专业表演团体。全省到2005年底登记在册的专业表演团体共89个,实际上能够开展演出的仅67个,能够坚持半年以上演出并且全年演出场次在100场以上的剧团不到40个。

“我们并不指望振兴这些地方剧种,但是保护却是义不容辞的。”邹世毅认为,戏曲是中国人民在千百年的生活中最真实的内心抒发,它最能反映中国的历史,如果让它消失了,那我们的历史就没有形象的东西存在了,因此对这些东西我们应当放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加以保护。

祁剧等民间剧种已经被列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该省的文化体制改革业已开始启动,这对于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些民间剧种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省直文艺院团改革严重滞后就是体制改革不能深入的直接原因。落后的体制还带来了国家文化资产凝固,社会资本难以进入,产业组织化程度低、效率低、文化产业人才缺乏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也正是我们省祁剧院步入发展低谷的体制性障碍!”刘登雄说,这次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张春贤提出,文化体制改革,“早改早主动,早改早受益,早改早发展”,他很赞同这个观点。刘登雄相信,随着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推进,古老的祁剧,也将迎来新生。[6]

影子(2014-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