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历史上,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都相继在此建都,而南京也以其独特的金陵文化,散发他无限的魅力。 今天我来和大家说一说南京的地名文化,地名可是一个城市的载体,可以体现南京在不同时代的文化。而且南京的地名真的是来源多多,乐趣多多。
首先先说说南京的旧称吧,南京历代称谓的变迁,也浓缩了南京的沧桑岁月,如楚之金陵、吴之建业、明之应天、太平天国之天京,低迷沉沦者如秦之秣陵、唐之归化、白下……南京先后有过几十个名称,这在中外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文化现象,毕竟是六朝古都,不是白叫的,城南道路,就是以南京旧称建康、金陵、白下、建邺等命名。
再来,南京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令无数诗人词客为之讴歌。如钟山龙蟠(紫金山)、九华寻胜(小九华山)、梅岭暗香(梅花山)、石燕凌波(燕子矶)、万种风情(秦淮河)……对地名如此这般的诗化,是人们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美好表达。城中道路,多以北平、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命名;城北道 路,则以山西、湖南、察哈尔等省名命名;专为党政军机关规划的道路,以单位名命名,如,国府路、黄埔路、中央党部路等。
接下来我来和大家说说南京的城门名,南京吧,有个“内十三,外十八”,指的全都是城门,还有这么个歌谣:三山聚宝连通济,洪武朝阳达太平。神策金川临钟阜,仪凤淮清到石城。说的就是南京的十三座城门,其中任然存在的还有聚宝门(中华门),朝阳门(中山门)。而像外十八的现在到多都成了土城头,但是名称多用做地名存在,如挹江门、武定门、汉中门、解放门等.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京历代都有寺院地名,除南朝时期的栖霞寺地名外,唐代南宗第一祖师法融修行地祖堂山,南唐后主李煜忏经礼佛的唱经楼、避暑纳凉的清凉山(山有清凉寺,故名),明代鸡鸣寺(前身为梁武帝出家之同泰寺),都是较著名的宗教地名。源于佛教的地名有观音阁、承恩寺、五台山等;源于道教的有三茅宫、蒋王庙、北极阁、洞神观等;伊斯兰教的地名有礼拜寺巷等;源于基督教的有天堂街等。有些地名存留下来,并演化引申为今天一些区、镇、门、路的专名,诸如静海寺、天妃宫等等。
对了,还有个是龙凤文化,龙凤又变异为皇权的象征。南京作为故都,其地名更深受皇权文化的影响。南京有很多与龙凤有关的地名,现在更多的是表达了人们对南京的繁荣昌盛,美满生活的寄托。如,龙蟠里、龙蟠路、丹凤街、凤凰街、回龙街、龙门街、龙泉巷、凤凰台、凤游寺、来凤街等等。
“江南多才子”,南京作为人才聚集之地和科举考试中心,科举制度文化的影响极为广泛和深远。这种影响在当今南京的许多地名中仍然清晰可见。成贤街、夫子庙、贡院、四牌楼、三牌楼、三元巷、文德桥等等。记忆了南京科举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南京老地名中,许多地名中保留了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市民社会生活的信息。在这些地名中,与“市”、“坊”、“廊”等类通名相结合的地名尤其具有代表性。如,丝布织染业有颜料坊、红花地、踹布坊、晒布厂等,服装业有估衣廊、绣花巷、棉鞋营、木屐巷等,油糖酒业有油坊巷、糖坊桥、糖坊廊、糟坊园、糟坊巷等,经营妇女用品的有胭脂巷、闺奁营、黑簪巷、网巾市、璇子巷等,经营畜禽的有宰猪巷、宰牛巷、鸡鹅巷等,专业菜市场有冬瓜市、菱角市、鱼市街、豆腐巷、豆菜桥等,其他有铁作坊、铜作坊、瓦匠营、木匠营等等
最后来和你们说说南京有趣的地名:
菊花台: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有没有特别熟悉。靠近雨花台烈士陵园。
养虎巷:大家就当是古时候养老虎的吧。
螺丝转弯:螺丝转弯位于新街口附近,是南京一条小巷的名字。巷不长,却曲曲弯弯的,一眼望不到底,显得深深幽幽。走进“螺丝转弯”,常常如入螺壳,搞不清东南西北,非常形象。
神马路位于南京市栖霞区,靠近马群,原先是明朝的养马地,是一条南北方向的路。神马路的周围,还存在着诸如天马路,青马路等路名。
泥马巷的走红不得不归功于“草泥马”这神兽的出现。泥马巷位于朝天宫附近,与三山街临近,东起绒庄街,西至评事街,明代即用此名。相传这里是“泥马渡康王”的遗址。
二道埂子:这个,不解释,自娱自乐。
小粉桥:这个桥上有家猪蹄特别出名。
南京的地名文化很多,希望大家一起来发掘,我所说的只是一部分,南京欢迎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