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理念的雏形
周文化就是三千多年前周人自古公亶父迁岐,中经季历、文王,到武王和周公等"岐周先圣",在西岐周原这块土地上,以"德治仁政"为核心,以创立和谐、发展壮大为目标,进而推翻殷商而形成的周文化。它是孔子儒家学说产生的直接思想渊源,是以孔孟及整个儒家学派极为推崇和称道的理想与楷模。没有博大精深的岐周文化,就没有后世的儒家文化。弄清岐周和谐文化的形成,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和正确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文化根植于古代的农耕文化,周人是以农耕文明而著称于世的。周太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太王当时所居豳地,虽然处在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但仍能复修后稷、公刘之业,也就是推行公刘的"务耕种,行地宜",发展农业生产,使"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在荒洪的上古时代,以农立邦这是周人的创举,周部族必然和谐、兴盛、强大,因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周太王是谙熟这一点的。再加上他"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开了周人"德"、"义"等和谐思想的先河,为岐周和谐文化的初步形成打下了基础。
大约到公元前十二世纪,周太王率领周人进行了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迁徙,即古公迁岐。《诗经·大雅·绵》中说:"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这里只字未提本次迁徙的原因,为后来的史学研究者带来了诸多疑惑。到战国末年大儒孟子,他在《孟子·梁惠王下》中说,太王面对狄人的进攻,事之皮币、犬马和珠玉,都不得免焉。乃告曰:"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孟子说太王是仁人,是可信的,太王在豳地的"德"和"义"的思想,在儒家看来已经发展成为"仁",目的是为了构建一种和谐的局面,否则,周人以后的历史难以想象。到了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对此说得更全面、更完整。司马迁认为,太王本是仁人,"国人皆戴之";在太王面对戎狄进攻的态度上,他与孟子的说法实质上是相同的;在迁岐路线上更具体了,归之者既有豳人,也有"旁国"之人。总之,司马迁笔下太王"仁人"的形象更完整了,从而影响了后世许多代人。
古公迁岐的历史意义在于:"后稷之孙,实惟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虽然岐下周原是太王看准的落脚点,但这里并非世外桃源,长期以来是炎帝后裔姜戎之地,因此太王要在岐下站住脚,必须和姜姓世族建立和谐关系。于是,古公亶父一到岐下,就同当地大族姜女结婚,即"爰及姜女,聿来胥宇",一同察看建造宫室的位置,揭开了姬姜联盟的第一页。有史家统计,从此以后到西周王朝终,几乎每隔一代就有一个周王同姜姓联姻,为周族的发展和西周王朝的兴盛起了极其重要的决定作用。可见,正是由于周太王的"积德行义"和"仁人"之举,建立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才使周人在岐下周原立足、发展壮大,为岐周和谐文化的真正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记载
"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史记·周本纪》)。可见,季历继续施行先王仁政,附近的部落相率归附,使周邦更加强盛。商王感到威胁和恐惧,遂借故杀死季历。季历被杀后,儿子姬昌继位,是为西伯,文王开始暗中准备"翦商"大计,但与商王朝仍然保持表面上的臣属关系,"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
具体体现
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周文王继承先辈以农为本的富民强国之策,利用岐周和谐的自然环境,倡导民众发展农业生产,甚至本人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怀保小民","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日","不敢盘于游田"等等,因而使膴膴周原,堇荼如饴,百姓衣食丰足,国泰民安,奠定了和谐社会的基础。第二,坚持以德治国的方针,广施仁义,积善累德,敬老慈少,使岐周大地政通人和,民风淳朴,物阜民康,万民归心。文王治理下的西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画地为牢等都成为千古美谈。许多诸侯国甚至殷商的大臣也纷纷前来归附,使西岐周邦政治势力越来越强,最后伐纣灭商成为必然趋势。第三,不拘一格,广纳贤才。周文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纳贤之君,他礼贤下士,"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还有文王曲身聘子牙,更是千年传颂,妇孺皆知。实际上,这都是周文王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做的努力。这样,充分调动和发挥了人才的作用,使西岐周邦人才济济,在伐纣灭商战争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由此看出,岐周圣贤亲民好德、实行仁政、构建和谐的优良传统,既是岐周先王世代传承下来的,也是在与殷商暴政斗争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到周文王时期日趋成熟,收效甚大。后世儒家津津乐道的一些史实就很能说明问题:"虞芮之君争田,久而不平,相谓曰:'西伯,仁人也,盍往质焉?'乃如周决平。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携;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二国之君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吾等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庭,只取辱耳!'遂相让以其所争田为闲田而退。天下闻之,归者四十余国。"(《通鉴外记》卷二下)。可见,文王礼贤下士、仁慈爱人的美德闻名遐迩,大得人心,已经变成一种巨大的政治感召力,"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也为后来的周邦强盛、伐纣灭商、一统天下,建立西周王朝,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广泛的民众基础,这就是实行仁政德治最大的社会政治效果。可以说,假如没有周部族早期的"仁政"思想,也就完成不了后来周公推行的"礼乐之治"。
武王即位以后,太公望任太师,周公旦做辅相,还有召公、毕公等人辅佐帮助,以文王为榜样,承继文王的事业。武王二年观兵盟津,"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这实际上是武王发动灭商战争前的一次预演。这一时期,殷纣王更加残暴,杀比干,囚箕子,荒淫无道,于是武王立即发动了灭商战争。周军至于商郊牧野,"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发动进攻,纣王军队前线倒戈,纣王登鹿台自尽,周军占领商都朝歌,宣告了殷商王朝的灭亡。西周建立以后,岐周仍属王畿之地,被称为故都。据史料记载,"文王受命,作邑于丰,乃分岐邦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93;之采地,施先公之教于己所职之国。"近年来,在岐山周公庙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的甲骨文,其中七片有"周公"字样。据李学勤等大多数专家推断,这一带应是周公家族的采邑。
武王建国,在全国实行分封制,周公被封于鲁,但留相王室,由儿子伯禽代封。《史记·鲁周公世家》:"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实际上,周公是周初分封制度的积极推行者,史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焉", 只有一小部分是异姓诸侯国, 主要是功臣封地(如齐国是姜尚的封地)或者是古帝后裔的封国,目的就是要"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从体制上建立一套和谐统一的政治秩序。西周建立两年后,武王病危,希望与周公"兄弟相后",周公非常惊恐,"涕泣拱手",没有答应,而是立武王的长子诵为太子,由周公负责培养和教育。武王死后,姬诵即位,是为成王。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由此开始。
成王即位时,年仅十三岁,由周公辅佐。周公力挽狂澜,稳定周初局势,平定"三监"叛乱,营建成周洛邑,继承先祖遗训,为得天下之贤人,他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周朝统治稳定后,周公总结前代经验,颁行了一系列制度法令,即历史上的定刑书。周公正三统之义,辩二十四节气之应,制十二月赋政之法,肇制文王之谥。周公摄政七年,将致政成王,朝诸侯于明堂,使周初的统治秩序走上了正规。
周公还政成王后,退居卷阿,即现在的岐山周公庙所在地,制礼作乐。凡政制刑法、朝章国典、贵族祀享、丧葬、朝觐、军旅、冠婚等,"经礼三百,典礼三千",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分为吉、凶、军、宾、嘉五个方面,都是本着忠、孝、信、义等准则,目的是为了"明贵贱,辩等列,顺少长",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西周王朝的统治。上述周初形成的典章制度,统称为"周公之典"。可见,周公把岐周和谐文化推广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因而说他是岐周和谐文化的集大成者。
周公上述思想文化精神的实施,直接促成了周初的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即出现了后人称颂的"成康盛世"。《史记·周本纪》载:"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年不用",使姬周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800余年。
形成于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极力推崇西周时代的礼乐文明。孔子曾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至在晚年还发出"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的感叹。可见,周公是孔子心目中的元圣,加之以后的孟子、董仲舒、朱熹等都非常推崇周公,以至于周代的礼乐文明影响着中国历史几千年,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gongchenyu
微博主页:http://weibo.com/u/3865943986/home?wvr=5&lf=reg
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chenyu1103
梧桐子个人家乡主页:http://www.wutongzi.com/kan/shaanxi/qishan.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