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城县八大景点

家乡区县: 甘肃省庆城县

1.周祖陵森林公园

      位于甘肃庆城县城东山,因山顶有一座著名的墓冢──周先祖不窋陵而得名。据史料记载:不窋失农官之后,西徙定居今之庆阳,在陇东庆阳一带创建了华夏文明的农耕文化。由于他功绩卓著,死后人们把他葬于此山。
      从凤城过大桥,到周祖陵山下,经过茂密的林带和蜿蜓崎岖的简易公路可达停车场,停车场上面的建筑群用822个石台阶连接在一起。山顶周祖文化区,总体布局严谨规范,错落有致。
首先是肇周圣祖牌坊,正面有杨成武上将题写的“肇周圣祖”四个刚劲大字,字的两边四个柱子上刻有两副对联,正联为“望天门三皇五帝周祖名峰群仙聚会,思庆洲岐傅李米人杰地灵万众来朝”。次联是“绝顶始知世外境,凭栏一望古今天”。牌坊的背面有“钟灵毓秀”四个大字。
穿过牌坊,正面就是周祖大殿,大殿建于平台之上。殿内正面有周先祖不窋、儿子鞠陶、孙子公刘三尊雕塑神像,像高2.8米,体态逼真,栩栩如生。殿内两侧还有庆节、皇仆等十尊画像,整个大殿显得典雅、肃穆。周祖大殿的西北角为周祖不窋的陵亭。亭后是周祖碑亭,石碑正面有“周祖陵”三个大字。
八卦亭位于周祖大殿东南侧,八卦亭的南面为三十八王庙,庙为五间歇山前廊殿,建筑面积174.41平方米,共22个明柱,
内有从文王姬昌到赧王姬延共三十八尊塑像和画像,设计典雅,形象逼真。八卦亭的东侧则为簪尖式碑廊。西面为览风亭,是观看游览风景之地。

2.李梦阳亭

      李梦阳:文学家,诗人。字献吉,号空同子.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一四七三年】明陕西庆阳【今甘肃庆阳】人。弘治进士,曾任户部郎中,因反对宦官刘瑾下狱。瑾败,迁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台阁体”文风,与何景明等人遥相呼应,是为“前七子”领袖。李梦阳为“有明一代研究唐诗的重要学者,中国古代文坛上胆大包天的诗人”(郭卓茂语)。李氏诗歌理论批评方面贡献最大,他所提出的“古体学习汉魏,近体学唐诗”,“真诗乃在民间”,影响相当深远。其复古倾向,几有不良。其诗虽因偏重推拟唐人,不免流于肤廓,然境界开阔,笔力苍劲,气象高古,遇时感事,针砭时弊,多有感人。李氏论诗重法,对民歌在文学上价值有所肯定,时至今日,余音袅袅,流向深远。李梦阳有《空同集》行世,凡一千八百又七篇(首),较为丰硕。
庆阳人民永远怀念李梦阳,庆城南设亭立碑以示纪念,其上有著名诗人贺敬之题辞。

3.周旧邦牌坊

    全名为周旧邦木坊,此坊位于庆阳城南街。明弘化年间建,木质结构;共3间,高约10米,长约12米。木坊以4根明柱通顶,柱之上部5层斗拱叠涩镶砌负托坊顶。权威性辅有青瓦,真书“周旧邦”3个大字。匾下横梁题字:“弘治十八年九月庆阳知府前监察御史郝镒建,炮绪辛已年仲冬中浣吉旦知府倭什鉴额重修,二十八年知府庆霖重修”。柱下两面三刀面各砌以石柱,柱中有孔,以要栓紧砌以固柱顶。

4.庆城普照寺

普照寺位于原县政府后院,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距今900多年,是庆城八景中的“普照昏钟”景观,现保留5间正殿,不仅是一处重点文物保护景点,而且是早已闻名的我省现存较古老的大型木结构建筑之一。
普照寺砖塔拆除时,塔内顶层发现了明代11面铜观音、鎏金四臂铜菩萨、诸佛菩萨神僧名经木刻本等珍贵文物多件,对于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5.慈云寺钟楼

在庆城县城西南角,有一座意韵隽永、极具魅力的古典建筑艺术,已成了街肆之中富有生机的“点睛”之笔。它就是远近闻名的慈云寺钟楼。慈云寺几经改建,现已成为博物馆的住所。巍峨的钟楼以其独特的阅历,婷婷玉立于如今高楼云集的丛林里,深沉地观望着这个城市的变化,吸引着无数游客登临观光。
钟楼坐落在两层10多米高的石砌基座上。一层基座东西北三面有厦房环卫,南部为宽阔的月台。在月台北部有一券形门洞,进门左折,攀登陡峭的石梯,便登上了2层基座。只见8根大木柱矗立在石基之上,支撑着青灰色的歇山式楼顶。顶饰飞檐回环,鸱吻俯仰对峙,筒瓦板瓦上下扣连,附有兽纹的瓦档、滴水组成连续图案,簇拥着楼檐四周。楼内,有一口周可3人合抱、径逾2米、重达4,000公斤的偌大铁钟,在二龙交蟠钮的连接下,高高悬挂于楼中横梁之上。读其铭文,方知此钟铸造于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年),至今已800岁了。它不仅年高寿长,而且其上有古印度的悉昙文字和汉文数千字,是庆阳历史沿革的佐证,也是研究古代中印语言文字和金代冶炼技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因此,这口铁钟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已成为祖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6.书艺瑰宝黄公碣

在庆城县博物馆的石刻展厅内,展出了数十通四体皆备、风格各异的石刻碑记,其中署名《云亭宴集》的诗碑,令观众拊掌称奇,寻芳恨晚。诗云:
江静明花竹,山空响管弦。风生学士麈,云绕令君筵。越馀百生聚,三吴远接连。庖霜刀落绘,执玉酒明船。叶县飞来舄,壶公谪处天。酌多时暴谑,舞短更成妍。惟我孤登览,观诗未究宣。空馀五字赏,文似两京然。医是肱三折,官当岁九迁。老夫看镜罢,衰白敢争先。
这通诗碑,铭刻着北宋黄庭坚的诗篇和书艺瑰宝,是明代嘉靖戊午年,分守河西道、陕西布政司左参议、南都陈风勒石摹刻的。原置庆城西街考院内,1954年移置鹅池空同阁,1985年藏入博物馆,为甘肃著名的一通诗碑。

7.宋代砖塔

董志原位于庆阳市中南部,地处泾水之北,马莲河和蒲河两大河流之间,原面面积91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3%。原面北起庆城县驿马镇北原头,南至宁县新华乡南原嘴,东起合水县何家畔乡东原畔,西至肖金镇西原岗,南北最长处
110公里,东西最宽处50公里。黄土层厚度达150-200米。
董志原远在10万年前就有人类栖息。
盛夏时节,当游客从董志原腹地的庆阳市机场乘机起飞,舷窗下便会呈现一个平畴无垠、公路纵横、屋舍棋布、麦浪似海的大平原。四周那神雕鬼塑的沟壑,犹如起伏的黄海波涛拱托着这块大平原。
董志原位于六盘山之东,因六盘山又名陇山,故以董志原为中心的黄上残原总称陇东黄上高原。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据考证。数百万年前,这里是一片满布沼泽的稀树草原,随着喜马拉雅版块的升高,东亚大陆季风气候的形成,西伯利亚的狂飚搬来层层黄土,形成了现在的黄上高原。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赞美过董志原的辽阔坦荡。清末诗人李良栋写道:“深谷峻坡山无峰,万顷干畴出横空;娲皇补天欲取土,始将峰巅移苍穹。”这位诗人以神奇的想象,描绘了董志原奇特的地貌特征,并假设了董志原的成因。

8.鹅池洞

鹅池洞位于庆城县县城东南城垣外的鹅池洞,曾为庆阳八景之一,即“鹅池春水”。相传为周祖不宙养鹅之处,因而得名。昔人依山凿洞,量地为池,以山之清,以地之秀,竖楼阁庙宇,以壮观瞻。漫游其间,满目古趣,满目诗意,使人意趣盎然。

苏雨(2014-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