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城满族自治县名人-------专家教师刘宝团

刘宝团,1990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省示范性高中)教学科研处主任,学校教科研领导小组副组长和高考文综研究组组长。
我是在前几年一次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表彰会上,认识刘宝团老师的,他是三个大会发言的代表之一。听到刘宝团的事迹,我有很大的触动。做为一名教师,他不但爱学生,资助学生,更重要的是他在教学上的超凡能力以及在各级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及影响力,实在令我折服,我认为他是我县现在教师中最优秀的一位(而不是之一)。
刘宝团到宽城一中任教后,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不断开拓创新,没有几年工夫,就成了宽城一中政治学科教学的佼佼者。谈到他,我立刻想了傅益民老师,我认为刘宝团老师的工作作风和干劲很像傅老师。
现在,刘宝团是校刊《宽城一中教研》主编,又是宽城满族自治县教体局主办的《宽城教育教学研究》主要编委。是江苏教育出版社高考命题与研究中心高考政治研究专家,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是河北省首届省级师德标兵,河北省高中政治省级骨干教师。是承德市教育系统教学标兵,承德市委、市政府命名的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刘宝团主要研究中学教学科研、文科综合高考和政治课教学,主持和参与多项省、市级教育规划课题,有200余篇论文和教学辅导文章在全国30多家各级教育教学刊物上公开发表,有多篇(项)论文和科研成果获奖。这样刘老师也就成了宽城的名人,是我县不可多得的专家型的优秀教师。

附一:刘宝团发表的部分论文(连这些校长、副校长、教研室主任都挂名其下,可见刘老师的水平大不一般啊)
1、《以学定教——宽城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以学案定教案"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中国教师>>2008年第06期 作者: 刘宝团、赵国、李玉芳
2、《制定学校管理规范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宁文庆、刘宝团
3、《高中经济常识中涉及的四种比例关系例析》刘宝团、吴华
4、《走出“研究性学习”的误区》刘宝团、丁卫东、李玉芬
5、《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师文化建设》刘宝团

附二:刘宝团的部分文章
1、京剧进校园你准备好了吗
现在人们对京剧进校园有不同的看法,我本人认为确实应该进,并且不仅仅是京剧,其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也可以进入,京剧进校园只是“先行一步”。京剧进校园有利于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占领青少年的思想阵地,也有利于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应该说积极意义还是不小的。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实施,正式实施之前是真的准备好了吗?
首先是观念问题。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积极向上的观念就不可能有有效的行动。现在不用说中小学生,就是中青年人,喜欢京剧和戏曲的到底有多大比例?和喜欢流行音乐、现代影视剧的人数相比,到底有多大的差距?我想不用统计也可想而知。现在喜欢京剧等戏曲的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因为他们是从京剧和其他戏曲作为主流表演形式的年代走过来的,他们听得懂,也能欣赏其中的美。而现在不少中青年人和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根本听不懂,不懂也就不愿意去听、不愿意去唱。所以,我认为让京剧进校园,首先要让学生懂,然后再让其学,而学后再使其懂得更深,懂得更广,否则就可能只流于应付检查。
其次是问题。京剧进校园,成为音乐课的组成部分,那么音乐教师起码应具备京剧方面的一些基本素质。从目前我国中小学校音乐教员的实际情况看,不少教师自己不仅不会唱京剧,也无法讲授京剧方面的一些基本常识。相当一部分教师可以说是对京剧一窍不通,更谈不上教学生。我认为,京剧进校园之前,应对学校的音乐教师做一些适当的培训,从而使教学能够取得实际效果。
再次是教学评价机制问题。在我国现行的高考、中考制度下,对于中小学校,仍然是把学生文化课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学的最主要指标。上级主管部门、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家长所重视的,无一例外,都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至于其他不参加考试的科目,自然也就可有可无了。在我国的不少小学,尤其是农村的小学,体育课、美术课、劳技课、音乐课等有的根本就不安排,就是安排了也经常被语、数、外等科目的老师“霸占”,学习京剧的课程可能也难逃如此下场。如果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不合理,京剧是无法真正进入校园的。只有积极改革高考和中考体制,形成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教学体制和评价机制,才会使京剧等中华文化瑰宝真正在校园扎下根来。

2、 给孩子安慰和温暖我们还需要做点什么(老师观点)
汶川大地震给灾区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让灾后的孩子们经历了人生的一次重大挫折,尤其是对失去亲人的孩子们更是带来了长时间挥之不去的阴影。现在社会各界的人们都在关注着这些孩子,都在想方设法去帮助他们,尽力让他们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学习和幸福生活下去。这是我们美好的期望,更是我们作为中华民族一员应承担起的崇高职责。为了使灾区的孩子们尽快战胜挫折和摆脱阴影,我们要给孩子们以安慰,要给他们更多温暖。但我认为,我们大人,尤其是孩子的老师们应该做的不仅仅是这些,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让孩子们懂得生命的自然价值。
可以采取恰当的方式,让孩子明白,人类也是地球上的一种生物体,是无法抗拒自然规律的。当然我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来为我们服务,只是由于一些自然规律和自然现象到目前为止还无法准确认识和把握,如地震、海啸等,因此人的生命在自然面前就显得很脆弱,这是正常的、很自然的事。人类有史以来就是如此。懂得这一点,明白生命的自然价值,孩子们也许会较理性地看待与亲人的生离死别。
其次,适当引导孩子们在活动中去体验生活。
经过一场灾难的孩子们,性格、思维、习惯和爱好等方面都可能发生一些变化,这时我们不能强求孩子们去做些什么。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天性是不容易改变的。我们可以依照孩子们的自我意向,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特点,去引导他们多做一些活动,如去打打球,与孩子们做点小游戏,到户外去走一走,参加一些社区活动等等,通过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到新的生活,使他们重新找回自我,逐渐恢复往日的天真。
再次,适当给孩子们一些自我思考的余地。
孩子们真正走出阴影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大人不能太急切。一旦孩子认准的事情,有时不管别人怎样说都是无济于事的。这时大人不能总是劝个不停,安慰个不停,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可以给孩子一点自我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心理上的缓冲,一旦他们自己明白过来了,可能立刻就会有一些积极的表现。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
还有,尽量少用伤痛的事情刺激孩子。
孩子们在走出伤痛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反复,心情有波动也是正常的。但我们应尽量让孩子们的心情平稳一些,不能总是有大的情绪波动。这就要求我们在孩子们面前或安慰孩子时尽量少提起过去的事,少触及他们心灵深处那惨痛的经历。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帮助孩子展望一下未来,使他们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3、让乐观永远伴随着我们
(我从英雄少年身上看到的乐观〈二〉中的“老师点评”,2009年02月22日 星期日 02:19 P.M.)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当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时,如何正确对待它们,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表现给了我们清楚的答案,那就是:保持乐观!乐观会使我们更加坚强,乐观会使我们更加勇敢,乐观会使我们充满信心,乐观会让我们驱散畏惧和恐慌,乐观最终会使我们克服和战胜困难,走向成功的未来。
英雄少年在灾难发生后表现出来的乐观和勇气让人震撼。他们有的用歌声驱赶恐怖、伤痛和困倦;有的在废墟里打着手电筒看书;有的长时间被困废墟,被救出后的第一句话却是“叔叔,我要可乐,要冰冻的”,这样的一句话,逗乐了电视机前大多数心情沉重的中国人……这些少年在这样巨大的灾难面前,还能如此镇定自若、乐观向上,确实是难能可贵。
广大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上,都可能遭遇一些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甚至会遇到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这时,选择乐观向上地面对现实就显得非常重要。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如果我们在遇到困难时,都能像英雄少年那样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那再大的困难都会被我们战胜,再大的灾难也不可能吓倒我们。如果我们选择悲观,那就只能使困难愈加困难,灾难愈加沉重。
青少年朋友们,让我们都以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为榜样,都拥有一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乐观永伴我们的人生之路吧!

wm23IXM7K492(2014-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