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民俗

家乡区县: 安徽省杜集区

      记忆中,家乡的庙会是小时候最期待的日子,每到这时候妈妈就会给足我们一天的零花钱,带上我们的小伙伴一起去赶会,从山脚到山顶全是我们爱吃的小吃,还有好多好多的玩具,各种娱乐项目,套圈,打枪,还有花鼓戏,学校有时还会放假一天,让我们开开心心的玩耍。相山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为古相山庙会。古时,每春秋两季,我市境内地方官员都要到相山显通寺举行祭礼,祈求神灵保佑平安,降福于民。而周边民众则于农历三月十八日左右来此庙敬献香火。建国后,庙会曾经改成物资交流大会,高峰时可有十余省市、数十万客商和群众赶会。近年来,赶庙会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休闲、踏青的传统文化活动。

      淮北市是一个新建的矿区城市,因为人员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所以各种艺术形式的演出均有他们的观众。但这一地区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地方戏曲当推淮北梆子戏、泗洲戏和花鼓戏。淮北市郊农村的集镇一直有花鼓戏小班社演出。这种班社五至十人,多以家族、家庭成员、师承关系为核心组成。他们农忙种田,农闲演出。一般不搭台子,围个地摊就可演出。淮北花鼓戏音调委婉,带有拖腔。不用弦乐,只用鼓板。生角穿件大褂,带上髯口,也简易化妆。旦角头上扎个彩球,腰间系上彩裙,自我表白角色。唱腔虽然曲调比较单调,但因吸收了淮北的民间小调,劳动号子、农谚、歇后语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因而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淮北花鼓戏是在安徽淮北地区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剧种,它因发源于淮北地区,表演时男角上场背花鼓,乐队伴奏时也以“花鼓”为主乐,因此叫淮北花鼓戏。流行于安徽北部和皖豫苏鲁交界地区,大致可以分三路:北路(徐州、曹州、砀山、萧县、开封、邳县),中路(宿县、灵璧、泗洪、涡阳、蒙城、阜阳)和南路(蚌埠、淮南、寿县)。

张momo(2014-05-1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