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规模
西夏王陵陵区总面积50多平方公里,东西宽约4.5公里,南北长约10公里,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地势西高东低,平坦开阔,海拔在1130米至1200米之间。其规模与北京的明十三陵相当。初建时每个陵园均有地下陵寝、墓室、地面建筑和园林,独立占地都在10万平方米左右,形制与布局大体相同。
基本布局
1227年,蒙古灭西夏,战火殃及陵区,地面建筑全部被毁,陵墓大部 西夏王陵[3]
被破坏。
在被蒙古大军损毁前的每座帝陵陵园均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占地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坐北朝南,平地起建。高大的阙台犹如威严的门卫,耸立于陵园最南端。碑亭位于其后,这里曾停放着用西夏文、汉文刻制的歌颂帝王功绩的石碑。
碑亭后是月城,南墙居中为门阙,经门阙入月城,这里曾置放有文官、武将的石刻雕像。月城之北是陵城,陵城南神墙居中有门阙,经门阙入陵城,陵台偏处陵城西北,为塔式建筑,八角形,上下各分为五级、七级、九级不等,外部用砖包砌并附有出檐,为砖木瓦结构。陵台是陵园中的主体建筑。在中国古代传统陵园建筑中陵台一般为土冢,起封土作用,位墓室之上。但西夏陵台建在墓室北10米处,不具封土作用,其形状呈八边七级、五级、九级塔式,底层略高,往上层层收分,是塔式陵台,为夯土实心砖木混合密檐式结构,且偏离中轴线矗立,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无前例,是党项族的创造。塔式陵台前有献殿,用于供奉献物及祭奠。陵台至献殿有一条鱼脊梁封土,封土下为墓道。帝陵墓室在墓道北端,位居陵台南10米处,为三室(主室,左右耳室各一)土洞式结构,墓室四壁立护墙板,墓内有朽棺木,为土葬。
陵城神墙四面居中有门阙,神墙四角有角台,表明了陵园的兆域地界。有的帝陵还圈有外城,有封闭式、马蹄形式和附有瓮城的外城。基本格局在仿宋陵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西夏王陵3号陵园是九座帝王陵园中占地最大和保护最好的一座,考古专家认定其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墓地,俗称“昊王坟”。陵塔位于墓室的正后方,为中原地区陵墓所未见,反映了西夏贵族特殊的葬俗。王陵中出土的西夏碑础、墓碑、镏金铜牛和骨灰木盒,都以其真实的资料再现了绚丽多彩的古西夏文化历史。
另外,在陵城东南角阙和东门发现的用于建筑装饰的栩栩如生的“妙音鸟”(佛经上称为迦陵频伽)、从各地征集的具柄铜镜、西夏陶瓷等文物令人大开眼界,也让游客赞叹不已。
主要特点
历朝历代帝王贵胄们既希望陵寝恢宏壮丽,又希望能够不被盗掘,高大的封土成了防止盗掘的重要屏障,明清两代皇帝陵墓,都把盛放帝王棺椁及殉葬品的墓室建在如山般高耸的封土下方;而西夏王陵的陵台,却不是位于墓室的正上方,而是位于墓室以北10米处,根本起不到封土的作用。
另外,西夏王陵墓道的入口设置在献殿内部,这也是帝王陵寝中绝无仅有的。隐藏墓道的走向是帝王陵墓营造时最为隐秘的工作之一,明代万历皇帝定陵墓道入口设置在宝城的侧面,令人难以察觉,20世纪50年代发掘时曾让考古人员苦思冥想,大费周折。而西夏的皇帝们似乎并不担心这一点,除了墓道入口直接设置在献殿以外,西夏帝陵的献殿至陵台之间有一条突起于地面之上的鱼脊梁封土,墓道就埋藏在封土下方。
考古发掘显示,和奢华的唐宋帝陵相比,西夏王陵的墓室要“简朴”得多,为位于中央的主室和左右耳室构成的三室土洞式结构,陪葬品也相对较少。这种种鲜见的特征,毫无疑问都是党项民族的创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