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唢呐”是流传于安徽省砀山县的一项民间传统音乐形式,属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该县,唢呐有独特的称谓,高音唢呐称尖笛,低音唢呐称大笛,且吹奏形式有咔腔、闷腔、咔戏,吹奏技巧有单吐、双吐、三吐等。曲牌代表作有《百鸟朝凤》、《六字开门》、《拜堂》、《锔锅》、《抬花轿》、《欢乐调》、《丧调》等,并逐渐发展成吹奏各种戏曲、曲艺、曲牌、模仿唱腔。上到国家专业团体,下到平民百姓生活都有唢呐艺术的出现。
砀山唢呐形成、沿革、提高始终影响带动着苏鲁豫皖周边地区民间唢呐艺术的发展。建国初期砀山民间唢呐艺人张连生、陈玉兰曾参加过中国人民慰问团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在华东地区文艺调研中受到周恩来、彭德怀、陈毅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引 称号荣誉
2008年11月,该县十女子表演的唢呐齐奏《普天同庆》在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农民文艺汇演”中荣获“丰收”奖。
2008年底该县唢呐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15,名称:砀山唢呐,申报单位:宿州市砀山县,级别:安徽省,省级,通过时间:2008年,类别:传统音乐。为了更好的保护、传承唢呐艺术,使其发扬广大,该县积极申报安徽省唢呐艺术之乡,经过努力,2009年10月18日,正式被安徽省政府授予“安徽省唢呐之乡”和“安徽省民族吹管乐培训基地”荣誉称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