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双溪古镇坐落于屏南屏南县东北部,距城关18公里,与政和、周宁县毗邻。
与岭下乡、屏城乡相连,南和东南分别与棠口乡、寿山乡紧靠。境内地势中部、南部高,东部稍低,平均海拔950米,总面积183.3平方公里,耕地18679亩。设1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行政村辖78个自然村。1990年全镇3095户16002人,其中非农业1430人;农业产值175.79万元,工业产值358万元。镇人民政府驻地双溪村距县城18公里。
所属行政村、居委会及行政村下辖自然村有双溪村辖双溪;双溪村居委会;北村村辖北村、下村、深洋、文山、坤头厂;樟岭村辖樟岭、漈下、仙人厂;山头村辖山头、前上台、罗里岭;宜洋村辖宜洋、北墘头、杨坪、涸垱、东坑、素园;高安村辖高安、炉坪;后峭村辖后峭、前峭、广坑;郑山村辖郑山、下冈仔、太保楼、下坪厂;前洋村辖前洋、溪头、陈看、岩皮头、冬瓜冈;前溪村辖前溪、李厝林、胡宝厂、阿桕厂、大河、桥头洋、漈洞、潘丘宅、坝下、恩树岔、交下;峭顶村辖峭顶、上台厂、天冈厂、考溪、茄溪、寨格顶、山斗仔、下院厂、满里;岩后村辖岩后、天坑垄、罗冈、上潭头、下潭头;墘源村辖墘源、企冈头、赤头厝、石牛头、喷源里、山后、下黄潭里、上黄潭里;上七房村辖上七房、大田台、水竹洋、坑坪、垱水、大田坪、后让、九王岔、后园、里南哨、前南哨;下七房村辖下七房、吴家山。
在古代,双溪是闽东通往闽北的交通重镇,事实上,双溪自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到1950年,正是屏南县衙所在地,屏南立县的历史,是从双溪开始的。200多年作为县治中心,使它积累下深厚的历史与人文色彩。而“屏南”名字的由来也和这里有关,双溪镇边上有一座山叫翠平山,双溪镇就在它的南边,这“屏南”也就由此得来。
现在双溪保存得最完整的老街只有一百多米长,处在镇中心,在街口盖着一座拱形门洞,上面写着“旧城风貌”四个大字,两边是一副对联,在风雨的刷洗下,已经辨认不全了。这是一条商业古街。从屏南在双溪立县开始,当地的商业就相当发达,而且此地是连接闽东闽北的要道,是四里八乡货物的集散地。所以临街都是店面。街道五六米宽,两旁大多是单间单层或双层的木质房,间或有几座土房,高高矮矮,连成一片无声的韵律。木柱由于长期受雨水的侵蚀,下部腐朽严重,有的已经歪歪斜斜,板壁黄中透褐,无声中散发出岁月的斑驳。一层门板被洗刷得一尘不染,与二层乌黑的额面形成很大的反差。门板的背后是木质店柜,这木质店柜是稀罕之物了,现在已经很少能见到。我们很想在找到当年做生意的店老板,如今已是物是人非,只留下了冷清的街道给人无限的遐想。
据《屏南县志》记载,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分古田县北乡设置屏南县,县衙在双溪,隶属福州府、闽海道,直到1950年才把县政府搬到现在所在地。由于这一段历史,所以双溪留下了一大批精美的古民居。据了解,双溪的大户宅院较多,有陆宅、张宅、周宅、盖屏厝、宋宅等,其中算宋宅保存得最好,在外的名声也最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